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通讯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晖路666号
个人邮箱:
邮政编码:212100
办公地点:长山校区船建楼
传真:
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科技大学结构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结构教研室主任。
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担任中国海洋学会海冰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船舶工程》青编委委员,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学会水能专委会委员、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Ocean Engineering》、《ACI Structural Journal》、《振动与冲击》等杂志评阅人。
承担《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船舶结构设计方法》、《船体制图》、《船体结构强度》、《高等结构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
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在海洋水下工程结构力学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风险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25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础加强项目等课题5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5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工信部高新技术船舶专项等国家科研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指导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毕业生、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制作大赛特等奖等荣誉。
1. 船海工程多物理场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
2. 寒区船海工程结冰预报、防冰与除冰;
3. 海洋可再生能源(基于流致振动的海流能发电);
4.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全寿期安全性分析与风险评估;
极端海况下海洋平台风险评估与管理关键模型研究
偶然灾害下海洋平台多风险耦合演化及致灾机理研究
一种牵引式单立柱涡激振动海流能发电装置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90年代以来,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在研究能源对策和国家能源战略,寻找新的,清洁的,安全的,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其开发受到了各沿海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
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指出要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和绿色经济,降低CO2排放量,改善环境,尤其对我国沿海大量海岛的控制、管理、保卫和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南海等发展需要,本团队组织了江苏科技大学从事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主要科研人员,密切合作,针对新型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研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针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中最关心的是海洋能捕能系统的原理形式以及捕能效率,运维安全。本团队将致力于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研发中存在的水动力性能计算、结构安全以及运维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的原理设计(新型浮式风机、新型低流速海流能捕能、新型波浪能利用),水动力性能分析、结构强度以及可靠性评估、设备系统运维分析等四个方面,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各类影响因素和技术特点,形成一套针对团队设计的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的水动力性能、结构性能以及运维性能分析方法和程序,为海洋能捕能系统的研发提供依据。
深远海浮式海洋平台系统非线性水动力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船舶与海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技术及应用,2016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可靠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极端海况下海洋平台风险评估与管理关键模型研究
偶然灾害下海洋平台多风险耦合演化及致灾机理研究
一种牵引式单立柱涡激振动海流能发电装置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90年代以来,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在研究能源对策和国家能源战略,寻找新的,清洁的,安全的,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其开发受到了各沿海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
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指出要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和绿色经济,降低CO2排放量,改善环境,尤其对我国沿海大量海岛的控制、管理、保卫和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南海等发展需要,本团队组织了江苏科技大学从事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主要科研人员,密切合作,针对新型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研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针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中最关心的是海洋能捕能系统的原理形式以及捕能效率,运维安全。本团队将致力于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研发中存在的水动力性能计算、结构安全以及运维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的原理设计(新型浮式风机、新型低流速海流能捕能、新型波浪能利用),水动力性能分析、结构强度以及可靠性评估、设备系统运维分析等四个方面,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各类影响因素和技术特点,形成一套针对团队设计的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的水动力性能、结构性能以及运维性能分析方法和程序,为海洋能捕能系统的研发提供依据。
深远海浮式海洋平台系统非线性水动力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船舶与海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技术及应用,2016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可靠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极端海况下海洋平台风险评估与管理关键模型研究
偶然灾害下海洋平台多风险耦合演化及致灾机理研究
一种牵引式单立柱涡激振动海流能发电装置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90年代以来,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在研究能源对策和国家能源战略,寻找新的,清洁的,安全的,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其开发受到了各沿海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
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指出要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和绿色经济,降低CO2排放量,改善环境,尤其对我国沿海大量海岛的控制、管理、保卫和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南海等发展需要,本团队组织了江苏科技大学从事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主要科研人员,密切合作,针对新型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研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针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中最关心的是海洋能捕能系统的原理形式以及捕能效率,运维安全。本团队将致力于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研发中存在的水动力性能计算、结构安全以及运维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的原理设计(新型浮式风机、新型低流速海流能捕能、新型波浪能利用),水动力性能分析、结构强度以及可靠性评估、设备系统运维分析等四个方面,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各类影响因素和技术特点,形成一套针对团队设计的新型海洋能捕能系统的水动力性能、结构性能以及运维性能分析方法和程序,为海洋能捕能系统的研发提供依据。
深远海浮式海洋平台系统非线性水动力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船舶与海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技术及应用,2016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可靠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思维、表达、技能,三位一体,深层次培养。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本科生课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船舶结构设计方法》、《船体制图》、《船体结构强度》。
研究生课程:
《高等结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