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校区
通讯地址:江苏省张家港市长兴中路8号
个人邮箱:zjc5108@just.edu.cn
邮政编码:215600
办公地点:江苏科技大学 张家港校区
传真:0512-56731386
张建成,江苏连云港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海大学博士后出站,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双创人才”科技副总,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方向:高性能混凝土研发、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地下岩体工程的稳定性。曾先后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优秀教工党员以及江苏科技大学“学年教学优秀奖”。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项,苏州市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1项,张家港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项,江苏科技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1项以及江苏科技大学国基金引导基金1项。目前发表论文24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6篇,中文核心8篇。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分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以及镇江市优秀科技论文(专著)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分别荣获A类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以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1次。
论文及专著:
[1]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mpositeframe 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6, 125(8): 1055-1065. (SCI检索: 000385600100106, DOI: 10.1016/j.conbuildmat. 2016.08.157)
[2]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Jing Yu.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study[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9, 22(9): 2179-2191. (SCI检索: 000470865900013, DOI: 10.1177/1369433219836180)
[3]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and Jin-qing Jia.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24, 18(1): 43. (SCI检索: 001271194300001, DOI: 10.1186/s40069-024-00685-w)
[4]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Ziwen Zhang, and Chen Yang. Elasto-Plastic FEM Analysis of Alternating Rock Mass Based by Cosserat Constitutive Model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J].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Mechanical and Design Engineering, pp. 365-382.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3.(EI检索: 20243116771153, DOI: 10.1007/978-3-031-62664-7_41)
[5] Shuo Feng, Jinqing Jia, Jiancheng Zhang. Sensor configuration optimizing in modal identification by siege ant colony algorithm[J].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6, 32(5): 1-9. (SCI检索: 000398119100014, DOI: 10.1017/ jmech.2016.87)
[6] Yifei Sun, Shunxiang Song, Yang Xiao,Jiancheng Zha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dependent fractional plasticity in modeling the non-associated behavior of granular aggregates[J].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17, 30(5): 507-519. (SCI检索: 00417259200006, DOI: 10.1016/j. camss.2017.09.002)
[7]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Yingchao Ma. Parameter study on composite frames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8]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Shuo Feng. Application of two strength criteria to flexural deformation of 3D Cosserat expanded constitutive model[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9] 贾金青,张建成, 郭子雄.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骨普通混凝土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12): 97-104. (EI检索: 20165103149831, DOI:10.14006/jzjgxb.2016.12. 012)
[10] 张建成, 贾金青, 涂兵雄. 两种强度准则在Cosserat 扩展模型弯曲变形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 2016, 37(1): 279-286. (EI检索: 20161302155172, DOI: 10.16285/j.rsm.2016.01.033)
[11] 殷志祥,高哲,张建成,等.考虑颗粒破碎引起级配演变的道砟边界面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 2017, 38(9): 2669-2675. (EI检索:20175004519881, DOI: 10.16285/j.rsm.2017.09.026)
[12] 张建成, 曹茂森, 贾金青, 徐浩.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 18(01): 158-162.
[13] 张建成, 王林.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性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5(02): 227-228.
[14] 于静, 张建成. 基于Leslie分组人口模型对河南省城镇老龄人口的预测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2): 60-62.
[15] 于静, 张建成.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VC++》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05): 246-247+250.
[16] 贾金青, 王东来, 叶浩, 张建成. 后掺粗骨料工艺对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7, 15(03): 1-7.
[17]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7.
[18] 马英超, 贾金青, 张建成.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不同剪跨比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6, 14(04): 188-194.
[19] 张建成, 贾金青, 何慧荣. 两跨三层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6): 1-7.
[20]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非线性Cosserat扩展模型及在地下岩体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3): 66-71.
[21] 贾金青, 马英超, 张建成. 循环荷载作用下单层单跨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J]. 建筑结构学报(修改后录用). (EI检索)
[22]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检索, 已录用)
[23]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
[24] 张建成. 高性能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M]. 新加坡:维泽科技出版社, 2025.
科研项目:
[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211101,钢骨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研究,2021.07-2024.06,10万,在研,主持;
[2]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9M661710,钢骨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及地震损伤机理研究,2019.12-2021.12,8万,已结题,主持;
[3]苏州市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SS202126,高性能纤维超高强混凝土型钢组合柱抗震设计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2021.07-2024.06,5万,在研,主持;
[4]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No.18KJB560006,钢骨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2018.07-2020.06,3.0万,已结题,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678112,基坑柔性支护技术的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2017.01-2020.12,62万,已结题,参与;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178078,基于延性的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2012.01-2015.12,62万,已结题,参与;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078059,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桥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技术方法的研究,2011.01-2013.12,38万,已结题,参与;
[8]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No.128170111,基于延性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2017.10-2019.10,1.0万,已结题,主持;
[9]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No.120170009,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2017.10-2020.10,4.0万,已结题,主持;
[10]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导基金,No.120190009,钢骨超高强混杂纤维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研究,2019.10-2020.10,0.6万,已结题,主持;
[11]江苏省张家港市产学研预研基金项目,装配式轻钢轻质混凝土自保温复合墙板的研发与应用,2018.6-2020.6,10万,已结题,参与;
[12]江苏十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横向科研课题,No.2795082109,超高强纤维混凝土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2021.4-2021.12,20万,已结题,主持;
[13]江苏省张家港市产学研预研基金项目,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柱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2023.2-2023.10,5万,已结题,主持;
[14]江苏十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横向科研课题,No.2795072502,高强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开发,2025.02—2025.12,10万,在研,主持。
社会兼职:
[1] 2022年07月,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科技副总项目;
[2] 2022年07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3] 2022年04月,江苏国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
[4] 2021年07月,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副总;
[5] 2021年10月,成功入选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青博荟”企业创新顾问人才计划;
[6] 2021年10月,当选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联系方式:
QQ:847362871
Tel:(+86) 18862621187
E-mail:zjc5108@just.edu.cn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地下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2017年12月本人参与的项目“超高层建筑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7年2月本人参与的项目“超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绿色混凝土及其力学性能研究所,所属部门: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1]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mpositeframe 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6, 125(8): 1055-1065. (SCI检索: 000385600100106, DOI: 10.1016/j.conbuildmat. 2016.08.157)
[2]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Jing Yu.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study[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9, 22(9): 2179-2191. (SCI检索: 000470865900013, DOI: 10.1177/1369433219836180)
[3]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and Jin-qing Jia.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24, 18(1): 43. (SCI检索: 001271194300001, DOI: 10.1186/s40069-024-00685-w)
[4]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Ziwen Zhang, and Chen Yang. Elasto-Plastic FEM Analysis of Alternating Rock Mass Based by Cosserat Constitutive Model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J].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Mechanical and Design Engineering, pp. 365-382.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3.(EI检索: 20243116771153, DOI: 10.1007/978-3-031-62664-7_41)
[5] Shuo Feng, Jinqing Jia, Jiancheng Zhang. Sensor configuration optimizing in modal identification by siege ant colony algorithm[J].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6, 32(5): 1-9. (SCI检索: 000398119100014, DOI: 10.1017/ jmech.2016.87)
[6] Yifei Sun, Shunxiang Song, Yang Xiao,Jiancheng Zha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dependent fractional plasticity in modeling the non-associated behavior of granular aggregates[J].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17, 30(5): 507-519. (SCI检索: 00417259200006, DOI: 10.1016/j. camss.2017.09.002)
[7]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Yingchao Ma. Parameter study on composite frames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8]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Shuo Feng. Application of two strength criteria to flexural deformation of 3D Cosserat expanded constitutive model[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9] 贾金青,张建成, 郭子雄.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骨普通混凝土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12): 97-104. (EI检索: 20165103149831, DOI:10.14006/jzjgxb.2016.12. 012)
[10] 张建成, 贾金青, 涂兵雄. 两种强度准则在Cosserat 扩展模型弯曲变形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 2016, 37(1): 279-286. (EI检索: 20161302155172, DOI: 10.16285/j.rsm.2016.01.033)
[11] 殷志祥,高哲,张建成,等.考虑颗粒破碎引起级配演变的道砟边界面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 2017, 38(9): 2669-2675. (EI检索:20175004519881, DOI: 10.16285/j.rsm.2017.09.026)
[12] 张建成, 曹茂森, 贾金青, 徐浩.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 18(01): 158-162.
[13] 张建成, 王林.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性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5(02): 227-228.
[14] 于静, 张建成. 基于Leslie分组人口模型对河南省城镇老龄人口的预测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2): 60-62.
[15] 于静, 张建成.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VC++》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05): 246-247+250.
[16] 贾金青, 王东来, 叶浩, 张建成. 后掺粗骨料工艺对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7, 15(03): 1-7.
[17]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7.
[18] 马英超, 贾金青, 张建成.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不同剪跨比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6, 14(04): 188-194.
[19] 张建成, 贾金青, 何慧荣. 两跨三层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6): 1-7.
[20]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非线性Cosserat扩展模型及在地下岩体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3): 66-71.
[21] 贾金青, 马英超, 张建成. 循环荷载作用下单层单跨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J]. 建筑结构学报(修改后录用). (EI检索)
[22]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检索, 已录用)
[23]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张建成,王林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摘要:为落实“十九大”及成都会议精神,基于“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结合应用型本科土木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及社会需求,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行了论述,构建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改革;培养模式
本文研究立足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该校自2012年6月更名迁址到张家港办学后,以“立足张家港、面向新江苏、服务长三角”为服务面向,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基础上,辐射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需求,全面推进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的有机衔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融合发展新机制,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针对其办学定位,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模式,重点以土木建筑行业为服务面向,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工程人才[1-2]。本文旨在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进行探索性的研究,重点论述如何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及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3-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聚焦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及平台等方面,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5]。
1.1 坚持“学生中心”理念,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主动应对新工科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海洋工程、BIM技术和装配式等新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结构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见图1)。麦可思调查显示(见图2):课程设置合理,核心指标在江苏省同类高校中排前列。
图1 课程体系构架


(a)核心课程有效度指标(b)核心课程专业相关度
图2 麦可思课程调查结果
1.2 强化“中心+基地”模式,汇聚多元教学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立足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张家港及周边区域的12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打造专业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联合中德日韩四方六所具有海洋土木特色的大学,组建“国际海洋建筑联盟”。获省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0人次、省级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4项以及“十二五”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1项。
1.3 虚实结合创新教法,项目管理走进课程,创新实践能力提高
建立BIM工程中心,形成虚实结合的复杂工程模拟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管理过程,获江苏省教改课题3项;学生参与BIM竞赛,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共14项。以OBE思维为导向,培养解决土木工程中力学和材料的复杂问题,获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2项。引入项目管理制,实现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2 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集聚高水平师资,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夯实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学组织基础[6]。
2.1 建立师德考核测评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全国率先推出《江苏科技大学师德公约》,强化师德考核,实行评优师德一票否决制。
2.2 建立成果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回归教学
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教学名师奖评选、教学业绩奖励等评价制度(见图3),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近三年,本专业教师获校教学模范1人、教学名师(含培育)2人。
图3 教学激励机制
2.3 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提升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
以教学和科研骨干为核心,以课程群为模块,依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教学团队(见图4)。

图4 课程群教学团队
3 下一步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德能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省部级教育教改成果,建设一流专业,打造金课,树立品牌,培养国际通用型的卓越土木工程师,确立地方行业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质量品牌。
(1) 立德树人,深化“厚德·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融合创新,推进以海洋土木为特色的新工科专业建设
(3) 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4)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5) 强化质量品牌和效应,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4 结束语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尝试民办类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培养模式、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办学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深化改革,有助于产生一批较高质量的教研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开拓教师视野、增长理论教学水平及掌握实践技能。也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挖掘教师潜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对专业建设及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为民办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类建设成为省内有较好的声誉以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从晓,黄青青,钟星鸣,等.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6): 195-196.
[2] 邹梦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居舍, 2019(14): 195.
[3] 徐能雄,张彬.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研究版), 2019(3): 37-42+26.
[4] 郑娟,赖秀英.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6): 170-171.
[5] 张春丽,谢顺利,徐畅.基于校企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9(9): 39+42.
[6] 张普,李趁趁,王新玲,钱辉,邓恩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 2019, 6(18): 53-55.
2017年12月本人参与的项目“超高层建筑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7年2月本人参与的项目“超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绿色混凝土及其力学性能研究所,所属部门: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1]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mpositeframe 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6, 125(8): 1055-1065. (SCI检索: 000385600100106, DOI: 10.1016/j.conbuildmat. 2016.08.157)
[2]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Jing Yu.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study[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9, 22(9): 2179-2191. (SCI检索: 000470865900013, DOI: 10.1177/1369433219836180)
[3]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and Jin-qing Jia.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24, 18(1): 43. (SCI检索: 001271194300001, DOI: 10.1186/s40069-024-00685-w)
[4]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Ziwen Zhang, and Chen Yang. Elasto-Plastic FEM Analysis of Alternating Rock Mass Based by Cosserat Constitutive Model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J].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Mechanical and Design Engineering, pp. 365-382.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3.(EI检索: 20243116771153, DOI: 10.1007/978-3-031-62664-7_41)
[5] Shuo Feng, Jinqing Jia, Jiancheng Zhang. Sensor configuration optimizing in modal identification by siege ant colony algorithm[J].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6, 32(5): 1-9. (SCI检索: 000398119100014, DOI: 10.1017/ jmech.2016.87)
[6] Yifei Sun, Shunxiang Song, Yang Xiao,Jiancheng Zha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dependent fractional plasticity in modeling the non-associated behavior of granular aggregates[J].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17, 30(5): 507-519. (SCI检索: 00417259200006, DOI: 10.1016/j. camss.2017.09.002)
[7]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Yingchao Ma. Parameter study on composite frames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8]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Shuo Feng. Application of two strength criteria to flexural deformation of 3D Cosserat expanded constitutive model[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9] 贾金青,张建成, 郭子雄.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骨普通混凝土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12): 97-104. (EI检索: 20165103149831, DOI:10.14006/jzjgxb.2016.12. 012)
[10] 张建成, 贾金青, 涂兵雄. 两种强度准则在Cosserat 扩展模型弯曲变形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 2016, 37(1): 279-286. (EI检索: 20161302155172, DOI: 10.16285/j.rsm.2016.01.033)
[11] 殷志祥,高哲,张建成,等.考虑颗粒破碎引起级配演变的道砟边界面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 2017, 38(9): 2669-2675. (EI检索:20175004519881, DOI: 10.16285/j.rsm.2017.09.026)
[12] 张建成, 曹茂森, 贾金青, 徐浩.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 18(01): 158-162.
[13] 张建成, 王林.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性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5(02): 227-228.
[14] 于静, 张建成. 基于Leslie分组人口模型对河南省城镇老龄人口的预测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2): 60-62.
[15] 于静, 张建成.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VC++》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05): 246-247+250.
[16] 贾金青, 王东来, 叶浩, 张建成. 后掺粗骨料工艺对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7, 15(03): 1-7.
[17]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7.
[18] 马英超, 贾金青, 张建成.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不同剪跨比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6, 14(04): 188-194.
[19] 张建成, 贾金青, 何慧荣. 两跨三层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6): 1-7.
[20]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非线性Cosserat扩展模型及在地下岩体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3): 66-71.
[21] 贾金青, 马英超, 张建成. 循环荷载作用下单层单跨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J]. 建筑结构学报(修改后录用). (EI检索)
[22]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检索, 已录用)
[23]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张建成,王林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摘要:为落实“十九大”及成都会议精神,基于“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结合应用型本科土木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及社会需求,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行了论述,构建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改革;培养模式
本文研究立足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该校自2012年6月更名迁址到张家港办学后,以“立足张家港、面向新江苏、服务长三角”为服务面向,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基础上,辐射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需求,全面推进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的有机衔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融合发展新机制,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针对其办学定位,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模式,重点以土木建筑行业为服务面向,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工程人才[1-2]。本文旨在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进行探索性的研究,重点论述如何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及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3-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聚焦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及平台等方面,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5]。
1.1 坚持“学生中心”理念,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主动应对新工科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海洋工程、BIM技术和装配式等新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结构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见图1)。麦可思调查显示(见图2):课程设置合理,核心指标在江苏省同类高校中排前列。
图1 课程体系构架


(a)核心课程有效度指标(b)核心课程专业相关度
图2 麦可思课程调查结果
1.2 强化“中心+基地”模式,汇聚多元教学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立足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张家港及周边区域的12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打造专业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联合中德日韩四方六所具有海洋土木特色的大学,组建“国际海洋建筑联盟”。获省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0人次、省级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4项以及“十二五”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1项。
1.3 虚实结合创新教法,项目管理走进课程,创新实践能力提高
建立BIM工程中心,形成虚实结合的复杂工程模拟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管理过程,获江苏省教改课题3项;学生参与BIM竞赛,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共14项。以OBE思维为导向,培养解决土木工程中力学和材料的复杂问题,获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2项。引入项目管理制,实现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2 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集聚高水平师资,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夯实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学组织基础[6]。
2.1 建立师德考核测评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全国率先推出《江苏科技大学师德公约》,强化师德考核,实行评优师德一票否决制。
2.2 建立成果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回归教学
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教学名师奖评选、教学业绩奖励等评价制度(见图3),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近三年,本专业教师获校教学模范1人、教学名师(含培育)2人。
图3 教学激励机制
2.3 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提升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
以教学和科研骨干为核心,以课程群为模块,依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教学团队(见图4)。

图4 课程群教学团队
3 下一步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德能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省部级教育教改成果,建设一流专业,打造金课,树立品牌,培养国际通用型的卓越土木工程师,确立地方行业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质量品牌。
(1) 立德树人,深化“厚德·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融合创新,推进以海洋土木为特色的新工科专业建设
(3) 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4)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5) 强化质量品牌和效应,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4 结束语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尝试民办类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培养模式、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办学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深化改革,有助于产生一批较高质量的教研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开拓教师视野、增长理论教学水平及掌握实践技能。也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挖掘教师潜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对专业建设及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为民办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类建设成为省内有较好的声誉以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从晓,黄青青,钟星鸣,等.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6): 195-196.
[2] 邹梦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居舍, 2019(14): 195.
[3] 徐能雄,张彬.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研究版), 2019(3): 37-42+26.
[4] 郑娟,赖秀英.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6): 170-171.
[5] 张春丽,谢顺利,徐畅.基于校企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9(9): 39+42.
[6] 张普,李趁趁,王新玲,钱辉,邓恩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 2019, 6(18): 53-55.
2017年12月本人参与的项目“超高层建筑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7年2月本人参与的项目“超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绿色混凝土及其力学性能研究所,所属部门: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1]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mpositeframe 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6, 125(8): 1055-1065. (SCI检索: 000385600100106, DOI: 10.1016/j.conbuildmat. 2016.08.157)
[2]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Jing Yu.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study[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9, 22(9): 2179-2191. (SCI检索: 000470865900013, DOI: 10.1177/1369433219836180)
[3]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and Jin-qing Jia.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24, 18(1): 43. (SCI检索: 001271194300001, DOI: 10.1186/s40069-024-00685-w)
[4] Jiancheng Zhang, Xueguo Jiang, Zikang Jia, Maosen Cao, Ziwen Zhang, and Chen Yang. Elasto-Plastic FEM Analysis of Alternating Rock Mass Based by Cosserat Constitutive Model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J].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Mechanical and Design Engineering, pp. 365-382.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3.(EI检索: 20243116771153, DOI: 10.1007/978-3-031-62664-7_41)
[5] Shuo Feng, Jinqing Jia, Jiancheng Zhang. Sensor configuration optimizing in modal identification by siege ant colony algorithm[J].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6, 32(5): 1-9. (SCI检索: 000398119100014, DOI: 10.1017/ jmech.2016.87)
[6] Yifei Sun, Shunxiang Song, Yang Xiao,Jiancheng Zha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dependent fractional plasticity in modeling the non-associated behavior of granular aggregates[J].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17, 30(5): 507-519. (SCI检索: 00417259200006, DOI: 10.1016/j. camss.2017.09.002)
[7]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Yingchao Ma. Parameter study on composite framesconsisting of SRC beams and SRUHSC column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8] Jiancheng Zhang, Jinqing Jia, Shuo Feng. Application of two strength criteria to flexural deformation of 3D Cosserat expanded constitutive model[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vision). (SCI检索)
[9] 贾金青,张建成, 郭子雄.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骨普通混凝土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12): 97-104. (EI检索: 20165103149831, DOI:10.14006/jzjgxb.2016.12. 012)
[10] 张建成, 贾金青, 涂兵雄. 两种强度准则在Cosserat 扩展模型弯曲变形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 2016, 37(1): 279-286. (EI检索: 20161302155172, DOI: 10.16285/j.rsm.2016.01.033)
[11] 殷志祥,高哲,张建成,等.考虑颗粒破碎引起级配演变的道砟边界面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 2017, 38(9): 2669-2675. (EI检索:20175004519881, DOI: 10.16285/j.rsm.2017.09.026)
[12] 张建成, 曹茂森, 贾金青, 徐浩.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 18(01): 158-162.
[13] 张建成, 王林.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性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5(02): 227-228.
[14] 于静, 张建成. 基于Leslie分组人口模型对河南省城镇老龄人口的预测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2): 60-62.
[15] 于静, 张建成.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VC++》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05): 246-247+250.
[16] 贾金青, 王东来, 叶浩, 张建成. 后掺粗骨料工艺对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7, 15(03): 1-7.
[17]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7.
[18] 马英超, 贾金青, 张建成.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不同剪跨比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6, 14(04): 188-194.
[19] 张建成, 贾金青, 何慧荣. 两跨三层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6): 1-7.
[20]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非线性Cosserat扩展模型及在地下岩体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03): 66-71.
[21] 贾金青, 马英超, 张建成. 循环荷载作用下单层单跨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J]. 建筑结构学报(修改后录用). (EI检索)
[22] 张建成, 贾金青, 马英超. 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检索, 已录用)
[23] 张建成.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
基于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张建成,王林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摘要:为落实“十九大”及成都会议精神,基于“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结合应用型本科土木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及社会需求,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行了论述,构建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改革;培养模式
本文研究立足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该校自2012年6月更名迁址到张家港办学后,以“立足张家港、面向新江苏、服务长三角”为服务面向,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基础上,辐射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需求,全面推进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的有机衔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融合发展新机制,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针对其办学定位,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模式,重点以土木建筑行业为服务面向,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工程人才[1-2]。本文旨在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改革进行探索性的研究,重点论述如何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及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3-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聚焦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及平台等方面,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5]。
1.1 坚持“学生中心”理念,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主动应对新工科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海洋工程、BIM技术和装配式等新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结构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见图1)。麦可思调查显示(见图2):课程设置合理,核心指标在江苏省同类高校中排前列。
图1 课程体系构架


(a)核心课程有效度指标(b)核心课程专业相关度
图2 麦可思课程调查结果
1.2 强化“中心+基地”模式,汇聚多元教学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立足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张家港及周边区域的12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打造专业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联合中德日韩四方六所具有海洋土木特色的大学,组建“国际海洋建筑联盟”。获省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0人次、省级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4项以及“十二五”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1项。
1.3 虚实结合创新教法,项目管理走进课程,创新实践能力提高
建立BIM工程中心,形成虚实结合的复杂工程模拟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管理过程,获江苏省教改课题3项;学生参与BIM竞赛,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共14项。以OBE思维为导向,培养解决土木工程中力学和材料的复杂问题,获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2项。引入项目管理制,实现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2 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集聚高水平师资,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夯实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学组织基础[6]。
2.1 建立师德考核测评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全国率先推出《江苏科技大学师德公约》,强化师德考核,实行评优师德一票否决制。
2.2 建立成果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回归教学
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教学名师奖评选、教学业绩奖励等评价制度(见图3),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近三年,本专业教师获校教学模范1人、教学名师(含培育)2人。
图3 教学激励机制
2.3 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提升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
以教学和科研骨干为核心,以课程群为模块,依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教学团队(见图4)。

图4 课程群教学团队
3 下一步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德能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省部级教育教改成果,建设一流专业,打造金课,树立品牌,培养国际通用型的卓越土木工程师,确立地方行业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质量品牌。
(1) 立德树人,深化“厚德·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融合创新,推进以海洋土木为特色的新工科专业建设
(3) 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4)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5) 强化质量品牌和效应,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4 结束语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尝试民办类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培养模式、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办学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深化改革,有助于产生一批较高质量的教研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开拓教师视野、增长理论教学水平及掌握实践技能。也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挖掘教师潜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对专业建设及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为民办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类建设成为省内有较好的声誉以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从晓,黄青青,钟星鸣,等.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6): 195-196.
[2] 邹梦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居舍, 2019(14): 195.
[3] 徐能雄,张彬.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研究版), 2019(3): 37-42+26.
[4] 郑娟,赖秀英.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6): 170-171.
[5] 张春丽,谢顺利,徐畅.基于校企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9(9): 39+42.
[6] 张普,李趁趁,王新玲,钱辉,邓恩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 2019, 6(18): 53-55.
[1] 2018-12 至 2020-12, 河海大学, 博士后出站
[2] 2012-09 至 2017-02, 大连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 博士
[3] 2009-09 至 2012-06, 河海大学, 工程力学, 硕士
[4] 2005-09 至 2009-06, 三江学院, 土木工程, 学士
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