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18日上午,一则消息如寒流般袭来——杨振宁先生,那位以思想丈量宇宙的老人,永远地合上了他洞察微尘与浩渺的眼睛。我的笔陡然沉重,心中涌起的悲恸,不仅为物理学界陨落了一颗璀璨的北极星,更为我们的祖国失去了一位以毕生心血诠释“拳拳爱国”之深意的赤子。
先生的一生,是一部用智慧与抉择写就的史诗。他的百年旅程,仿佛一道划破长空的光痕,清晰地分成了两段:一段是向西行,去探寻宇宙最幽深的奥秘;另一段,则是向东归,将毕生所学与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魂牵梦萦的故土。
青年杨振宁,怀揣着对物理世界最本源规律的好奇与渴望,远渡重洋。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生一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石破天惊地颠覆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对称性观念,从而荣膺诺贝尔奖。那一刻,来自东方的智慧光芒,照亮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也照亮了无数华人学子的科学梦想。然而,他学术生涯的丰碑远不止于此。那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同他为现代物理学精心绘制的一张“神秘地图”,成为了构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指引着后来者探索物质终极结构的漫漫征途。那时的他,是世界物理学殿堂中一位昂然屹立的巨匠。
但成就与声誉,从未磨灭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家国情怀。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他时常凝望东方,心系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他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穿针引线,不遗余力地为中美学术交流搭建桥梁,为封闭中的中国科学界,打开了一扇窥见世界前沿的窗。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这位早已誉满天下的老人,做出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回归。他不是去安享晚年,而是以耄耋之躯,重新出发。在清华园,他亲自授课,与青年学子促膝长谈,那睿智而温和的目光,曾激励过多少颗彷徨的科研心灵?他高瞻远瞩,为祖国基础学科的发展、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殚精竭虑,其思其行,皆着眼于民族科学事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从“落叶归根”到“归根展新枝”,杨振宁先生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先生的离去,留下了一片巨大的虚空,但也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遗愿”。这份遗愿,并非白纸黑字的遗嘱,而是贯穿于他晚年一言一行中的殷切期盼——他期盼着华夏大地能涌现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巨星,期盼着中国能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科学重镇。他生前最关注的,莫过于人才的培养。他曾犀利地指出,我们的教育在鼓励质疑、保护好奇心上尚有欠缺;他曾深情地呼吁,要给予年轻人“安静的书桌”和“仰望星空的自由”。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我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我们站立的三尺讲台,正是承接先生遗愿、培育未来英才的第一线。我们今日的课堂,不仅是在传授欧几里得的几何、牛顿的定律或杨振宁的规范场,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未竟之约”。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如先生所期望的那样,真正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索未知的火种?我们是否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为国家乃至人类福祉而求索的崇高理想?
缅怀杨振宁先生,不能止于追思与泪水。最好的纪念,是行动。对于我,对于我的同仁,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而言,这行动便是:
第一,我们要成为“点火者”,而非单纯的“灌输者”。 我们要竭力保护青年学子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敢挑战权威,哪怕那些问题听起来稚嫩甚至“离经叛道”。因为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一个不被常规束缚的追问。
第二,我们要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为祖国科学发展而读书”的志气。 我们要将杨振宁先生等一代科学巨匠的爱国故事,融入我们的教学,让学生们明白,个人的成就只有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进程紧密相连,才能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芒。
第三,我们要营造一片“安静”的学术土壤。 在浮躁之风时有侵袭的当下,我们更应坚守教育的本真,倡导沉潜严谨的学风,为那些可能“十年不鸣”的潜心研究者,提供一片能够自由生长、不畏失败的沃土。
夜更深了,但我知道,此刻在祖国的无数实验室里,灯光依然亮着;在许多学子挑灯夜读的案头,梦想正在生长。杨振宁先生这盏引领了时代的思想明灯熄灭了,但他为我们点燃的火把,正握在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手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颗我们曾长久仰望的星辰沉落了,但它沉而未沉。它的光芒已化作漫天星火,散落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而我们,将高举这星火,在探索未知、强盛祖国的漫长征途上,坚定地走下去,直至迎来下一个破晓。
这,便是我们与杨振宁先生的未竟之约,也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