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
通讯地址:
个人邮箱:zuoxin@just.edu.cn
邮政编码:212003
办公地点:
传真:
左欣,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行人检测、缺陷检测、智慧农业等。近年来主持江苏省自然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共同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市厅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2017年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的研究工作为期一年。近年来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2项、 国赛二等奖1项、国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等若干奖项。获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9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江苏科技大学2024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2项(2023、2024)
指导类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
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
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
计算机视觉
机器学习
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
基于多类局部信息共享的多属性联合学习方法研究(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5KJB520008,2015.10-2018.9,结题,主持)
基于人脸语义特征识别的多属性联合学习方法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50470, 2015.10-2018.9,结题,主持
无人车能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的出行服务,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人检测是无人车安全行驶的关键步骤,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而全天候行人检测是当前无人驾驶面临的重要挑战。本项目面向全天候车载行人检测任务的应用需求,利用远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互补信息,对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⑴建立基于多模态图像的特征融合、协同学习模型,研究基于多模态差分特征的高效检测算法;⑵建立基于多模态图像的多粒度特征融合、自适应区域特征提取协同学习模型,研究尺度信息引导的鲁棒行人检测算法;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弱监督人体分割信息的行人检测、分割协同学习模型,研究行人检测与分割任务之间的信息交互机制;⑷在以上基础上,建立目标关联关系模型,研究语义场景对行人检测任务的证据支撑机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多模态图像融合的理论体系,而且将显著推动行人检测技术研究,提升无人车安全性能。
基于多类局部信息共享的多属性联合学习方法研究(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5KJB520008,2015.10-2018.9,结题,主持)
基于人脸语义特征识别的多属性联合学习方法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50470, 2015.10-2018.9,结题,主持
无人车能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的出行服务,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人检测是无人车安全行驶的关键步骤,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而全天候行人检测是当前无人驾驶面临的重要挑战。本项目面向全天候车载行人检测任务的应用需求,利用远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互补信息,对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⑴建立基于多模态图像的特征融合、协同学习模型,研究基于多模态差分特征的高效检测算法;⑵建立基于多模态图像的多粒度特征融合、自适应区域特征提取协同学习模型,研究尺度信息引导的鲁棒行人检测算法;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弱监督人体分割信息的行人检测、分割协同学习模型,研究行人检测与分割任务之间的信息交互机制;⑷在以上基础上,建立目标关联关系模型,研究语义场景对行人检测任务的证据支撑机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多模态图像融合的理论体系,而且将显著推动行人检测技术研究,提升无人车安全性能。
基于多类局部信息共享的多属性联合学习方法研究(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5KJB520008,2015.10-2018.9,结题,主持)
基于人脸语义特征识别的多属性联合学习方法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50470, 2015.10-2018.9,结题,主持
无人车能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的出行服务,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人检测是无人车安全行驶的关键步骤,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而全天候行人检测是当前无人驾驶面临的重要挑战。本项目面向全天候车载行人检测任务的应用需求,利用远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互补信息,对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⑴建立基于多模态图像的特征融合、协同学习模型,研究基于多模态差分特征的高效检测算法;⑵建立基于多模态图像的多粒度特征融合、自适应区域特征提取协同学习模型,研究尺度信息引导的鲁棒行人检测算法;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弱监督人体分割信息的行人检测、分割协同学习模型,研究行人检测与分割任务之间的信息交互机制;⑷在以上基础上,建立目标关联关系模型,研究语义场景对行人检测任务的证据支撑机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多模态图像融合的理论体系,而且将显著推动行人检测技术研究,提升无人车安全性能。
1. 2016-2017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2. 2008-2014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
3. 2004-2007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