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施红
副教授
能源与动力学院
个人邮箱:
shihong@nuaa.edu.cn
办公地点:
长山校区能动楼407
通讯地址:
QQ 1176815804
邮政编码:
传真:

您是第10 位访问者


  • 舰船隐身技术领域:研究不仅聚焦于理论探索,更着重于技术应用与产业化。通过与701所、708所、711所等船舶设计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对行业的技术需求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全船XX仿真分析和控制策略设计”、“喷淋工况下舰船温度场仿真算法研究及验证”、“XX抑制装置结构参数敏感性全因子正交分析”等。基于项目深度开展,团队在全船XX预报和引射器设计两个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逐步形成了竞争力。(1创新性的提出了火焰型喷嘴和复叠式喷嘴结构,并对抑制器喷嘴、混合管、扩压环关键部件进行参数化正交设计,成功解决了抑制器各结构之间的优化匹配问题,实现了烟气和壁面的耦合辐射抑制,有效地突破了45°大角度探测的技术瓶颈。(2)开发了舰船XX预报计算软件,耦合CFD手段可进行喷淋工况下舰船XX预报计算分析,实现了舰船全航速下空气对流、太阳辐射、大气辐射、水幕喷淋、甲板热传导等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全舰XX隐身评估能力,为我国舰船设计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飞行器环境控制领域:深入研究了飞艇、民机等飞行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和适应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和技术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了飞行器的飞行效率和环境适应性。与中国商飞、606所、太原221厂等单位长期合作,签订了“大通径高温空气管路系统补偿设计技术研究”、“宽体客机新型冲压空气系统一体化研发、“民机舱室环境评价方法构建”等研究项目,并完成了“飞机座舱环境中病毒扩散机理及抑制方法”和“飞机高温压力空气导管应力补偿技术研究”2项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在飞机高温压力管路和冲压空气进排气口国产化的研制中,申请人积极参与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并成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C919空气管理系统的设计中。(1)团队提出了飞机高温压力管路设计与补偿方法,并理清其适航测试流程,这一举措打破了飞机高温压力管路设计制造方面国外垄断的局面,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提出了一种高度集成、具有良好燃油经济性的冲压空气系统。通过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该系统的结构形式、架构方案和子系统匹配等关键问题,并最终在工程试验平台上对系统性能进行了验证。这项研究成果为中远程飞机集成冲压空气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持,对于提高飞机的燃油经济性、增强其适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换热及污染物控制领域:通过深入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传热和污染物排放问题,团队提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技术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与招商局邮轮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711所、上海华强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了这方面的科技服务,主要工作包含集装箱储能电池高效冷却、密闭舱室污染物控制、燃机箱装体引射冷却一体化设计等。签订了“船用液冷集装箱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开发”、“XX排气引射系统联算设计优化”、“客船空调通风系统感染风险评估设计方法开发”、“XX射流通风气流组织仿真”、“HK空调系统管路特性仿真评估及陆上模型试验”、“极地邮轮空调舒适性研究”等合作项目。(1)基于个性化送风热管理理念,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集装箱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其拥有历经迭代式优化验证后的最佳系统结构,可实现对集装箱储能电池的均匀送风,大幅提高集装箱储能电池系统的温度均匀性、工作效率及安全可靠性,有效地解决了储能行业目前面临的散热难题。此外,在储能电池生热率预测、液冷系统防结露设计、散热耦合轻量化设计、相变材料与液冷复合式热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在权威期刊上多次发表高水平论文。(2)提出了适用于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气流模式,开展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和物理挂帘的深入研究,所提出的悬挂挂帘的物理措施成功实现了常态与疫情防控的快速转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场所使用与疫情防控的矛盾。(3)在XX的引射热设计、机舱设备舒适性优化、舰船通风管路压力调节地面试验、舰船污染物对通风系统质量的影响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这些成果在舰船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舰船设备性能和舒适性、保障通风系统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2003.9-2013.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机与环境工程 本硕博 


  • 坚持教师底色,立足课堂高质量教学,系统承担过 5 门本科生课程授课(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项目管理、土木、能源与环境工程概论、燃气供应课程设计)及一门研究生课程授课(高等传热学),年均教学工作量超 360 标准学时,连续三年教学年度考核等级均为 A+等级。担任传热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和创新授课方式,挖掘科研案例转化教学案例,完成校“船舶类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课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江苏省微课大赛二等奖1。持续关注教学研究的变化,积极探索创新,获批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省级课题2,分别为:“人工智能视域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已结题)、“探索数字化时代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科研究生高质量建设路径以数字赋能与思政教育为视角”。同时,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3篇,分别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科研究生高质量建设的路径”、“人工智能视域下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人工智能视域下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坚持“以本为本”,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指导本科生实践创新。担任学业导师,始终秉持“从娃娃兵抓起,本-研贯通”式的人才培养理念。目前所指导的10本科生成功进入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深造。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 Top期刊上发表6篇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批省级科创项目1项,并且荣获全国能源动力类百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篇、校优秀本科毕设/团队3次。此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带领本科生团队参与各项创新实践活动并获得多次高水平奖励:第八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江苏省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22年、23年)、第十三届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1项,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第十四届、第十七届),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坚持“激发创新潜能、促进实践成就、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指导研究生。近五年培养研究生15名,均输送至行业内重要岗位。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指导研究生获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3项,并获得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1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特等奖1,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2022年度江苏省制冷学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研究生组三等奖2项(第十五届、第十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