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周宏根
教授
学校领导
个人邮箱:
hgzhou205@163.com
办公地点:
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机械学院
通讯地址:
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机械学院
邮政编码:
传真:

您是第10 位访问者

  • 1976年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副校长。长期从事船舶机械装备工艺理论和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主持国家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10余项。创新了船用柴油机高效能加工制造技术,应用于自主品牌系列中低速柴油机;发表SCI/EI检索学术研究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2部。

    先后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第2),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第1、第3),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7),指导学生获第十六/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各1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理事会智能工厂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任职。


  • 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重点研究智能制造和工艺可靠性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基于CPS的船舶产品数字孪生、船用装备工艺可靠性、水下仿生减阻表面制备等技术,形成“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装备研发”有机融合的研究模式,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持续获得国家和部委项目支持。

    (1)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技术

    围绕船舶制造关键环节,面向精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的先进造船模式,以构建基于智能制造的工艺与知识管理体系为切入点,以提升智能制造装备执行、检测能力为目标,开展船舶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工艺流程再造、中间产品加工、装配、焊接、涂装各阶段共性工艺技术研究,建立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船舶中间产品制造共性工艺新体系和工艺新规范。目前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关键共性工艺体系总体方案研究;2)工艺流程及工艺规范研究;3)关键工艺决策及在线检测技术研究;4)关键环节工艺知识获取与集成应用研究;5)工艺体系及关键工艺技术试验验证。

    (2)基于CPS的船舶产品数字孪生技术

    利用传感器网络搭建船舶建造过程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实现船舶建造过程数据的动态感知,提出船舶建造过程人-机-物-环境间感知数据与虚拟仿真数据的融合方法,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框架体系,并开发船舶产品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平台,进行船舶建造过程的仿真与质量预测,为提升船舶建造精度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包括:1)构建面向船舶建造过程的数字孪生模型;2)搭建面向船舶建造现场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3)船舶建造过程多维感知信息的融合方法研究;4)船舶分段建造过程的数据感知装备研制;5)面向船舶建造过程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验证。

    (3)船用装备工艺可靠性技术

    构建船用装备加工工艺在线监测系统,采集分析关键加工工艺力、振动、噪声、表面质量等加工过程信息,采用物理试验、有限元仿真以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船用装备加工工艺可靠性关键影响因素,基于经典可靠性理论,建立船用装备加工工艺可靠性模型,实现加工过程的受力变形及温度变形等分析、测量及精度控制,开发工艺仿真、参数优化及可靠性评估软硬件平台,固化工艺路线,为提升船用装备质量可靠性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包括:1)船用装备加工工艺稳定性表征参数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2)船用装备加工工艺可靠性模型;3)船用装备关键过程工艺参数在线监测系统;4)船用装备加工工艺可靠性评估;5)船用装备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可靠性提升。

    (4)水下仿生减阻表面制备技术

        针对水下航行器运行过程中液固界面摩擦问题,以长江中下游河道中逆流洄游繁殖的河鲀为仿生减阻表面研究的原型,构建水下仿生表面耦合减阻模型,研发不同海况下水下航行器的耦合仿生减阻表面及其制备工艺,制定水下仿生减阻表面的标准模型和设计规范,以提升水下航行器的航速、航程、噪声等性能和效能。具体包括:1)构建面向仿生减阻的河鲀表皮结构和物性的耦合模型;2)设计并优化贴片、贴膜、涂层等水下仿生减阻表面;3)结合焊接、装配、涂装等船舶建造工艺,研发典型的水下仿生减阻表面的制备工艺;4)研制水下仿生减阻表面的性能测试与优化平台;5)以小型水中航行器为载体,进行水下仿生减阻表面的应用验证和推广示范。


  • 1.1994-1998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

    2.2002-2005年,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3.2007-2012年,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现代制造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