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徐立新 教授

海洋学院

通讯地址:

个人邮箱:Lxu@just.edu.cn

邮政编码:

办公地点:

传真:

  • 个人简介

  • 研究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项目

  • 获奖动态

  • 教学随笔

  • 教育经历

  • 课程教学

  • 论文著作

  • 科研论文

  • 科研横向项目

  • 科研纵向项目

  • 科研专利

  • 科研动物专利

  • 徐立新,二级教授、博导(可招收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水声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硕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协海智特聘专家,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和领军型人才团队负责人,江苏省友谊奖获得者(当年全省仅有两人获得该荣誉)。在美国德西尼布工作期间曾负责世界第一艘深海采矿船“鹦鹉螺”项目技术方案。

    回国后,在招商局工业集团主导和负责深海采矿富钴结壳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深海采矿船设计和立管及提升系统设计分别获ABS《深海采矿指南》2020年实施后全球的首个原则性认可,并于2020年9月在1300米水深海域成功完成深海采矿机器人和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的首次联合作业海试(2020年9月由央视报道)。

    在高性能船舶、海洋装备、深海能源开发、海底工程、水下技术等领域有35年科研和工程经验,主持和参加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获2021年招商局集团创新团队奖、2021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入库成果、2021年获中国宝武技术创新重大成果一等奖、2021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入库成果,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船舶、深海采矿技术和装备、浮式风电和海上制氢、水下生产系统设备等;需求专业为:电子信息、信息与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

  • 1. 智能船舶

    课题旨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研究大数据云支持的机器学习方法,开发从设计到建造从运营到管理的全循环技术和管理系统,实现高效智能化设计、分析和监测、实时评估和调控、即时应急和安全运营。

    2. 深海采矿技术和装备

    课题旨在解决深海采矿系统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研制海底矿石采集、提升、传输和处理,以及海上作业系统的核心装备和安全环保设施,并推动实际应用和产业拓展,为海底矿产商业开展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

    3. 浮式风电和海上制氢

    课题旨在研发从浮式风电到海上制氢储氢储能的系统装备,实现海洋能应用和生态体系建设。

    4. 水下生产系统设备

    课题旨在联合龙头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从浅水到深水到超深水,研制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装备包括深水海底结构物、立管/管线、连接器等重要装备,实现技术转化和国产化生产,为水下系统安装与运行提供技术装备和安全保障。


    • 科研项目

      1. 深海采矿关键技术和生产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2019-2024

      2. 半潜式起拆解平台开发,2018-2021

      3. 中深水半潜钻井平台,2017-2019

      4. R6高强度海工系泊链开发,2017-2020

      5. 兼具发电功能的新型浮式平台运动抑制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18-2021

      6. 深海矿区数字孪生智能系统关键技术与研发,2023-2026

      7. 采矿智能决策仿真系统与集成示范应用,2023-2026

    • 专利成果

      拥有授权专利60余件,发表论文100多篇。

      近5年代表性成果:

      1.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稳定性评价方法,2022.08

      2. 刚性/柔性管组合式矿石混输提升式系统,2021.02

      3. R6级高性能链条用钢系列产品及工艺技术开发和应用,2021.08

      4. 水下可移动过山车式扬矿系统,2021.02



    • 科研团队

        徐立新教授团队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4人,讲师3人,并于2022年成立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海创院”),团队主要从事深海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定位于落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布局,以海洋工程和深海开发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为核心,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创院”瞄准海洋资源开发需求和技术前沿,借助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及海洋装备方面的传统优势,综合学校各专业的技术资源,在深海科学和工程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智能船舶和智慧海洋、海洋油气开发等方向,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双驱并进,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实质贡献。


    • 科研项目

      1. 深海采矿关键技术和生产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2019-2024

      2. 半潜式起拆解平台开发,2018-2021

      3. 中深水半潜钻井平台,2017-2019

      4. R6高强度海工系泊链开发,2017-2020

      5. 兼具发电功能的新型浮式平台运动抑制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18-2021

      6. 深海矿区数字孪生智能系统关键技术与研发,2023-2026

      7. 采矿智能决策仿真系统与集成示范应用,2023-2026

    • 专利成果

      拥有授权专利60余件,发表论文100多篇。

      近5年代表性成果:

      1.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稳定性评价方法,2022.08

      2. 刚性/柔性管组合式矿石混输提升式系统,2021.02

      3. R6级高性能链条用钢系列产品及工艺技术开发和应用,2021.08

      4. 水下可移动过山车式扬矿系统,2021.02



    • 科研团队

        徐立新教授团队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4人,讲师3人,并于2022年成立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海创院”),团队主要从事深海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定位于落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布局,以海洋工程和深海开发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为核心,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创院”瞄准海洋资源开发需求和技术前沿,借助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及海洋装备方面的传统优势,综合学校各专业的技术资源,在深海科学和工程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智能船舶和智慧海洋、海洋油气开发等方向,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双驱并进,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实质贡献。


    • 科研项目

      1. 深海采矿关键技术和生产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2019-2024

      2. 半潜式起拆解平台开发,2018-2021

      3. 中深水半潜钻井平台,2017-2019

      4. R6高强度海工系泊链开发,2017-2020

      5. 兼具发电功能的新型浮式平台运动抑制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18-2021

      6. 深海矿区数字孪生智能系统关键技术与研发,2023-2026

      7. 采矿智能决策仿真系统与集成示范应用,2023-2026

    • 专利成果

      拥有授权专利60余件,发表论文100多篇。

      近5年代表性成果:

      1.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稳定性评价方法,2022.08

      2. 刚性/柔性管组合式矿石混输提升式系统,2021.02

      3. R6级高性能链条用钢系列产品及工艺技术开发和应用,2021.08

      4. 水下可移动过山车式扬矿系统,2021.02



    • 科研团队

        徐立新教授团队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4人,讲师3人,并于2022年成立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海创院”),团队主要从事深海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定位于落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布局,以海洋工程和深海开发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为核心,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创院”瞄准海洋资源开发需求和技术前沿,借助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及海洋装备方面的传统优势,综合学校各专业的技术资源,在深海科学和工程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智能船舶和智慧海洋、海洋油气开发等方向,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双驱并进,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实质贡献。


  • 1981.9–1985.7 浙江大学力学系 本科生 理学士

    1987.9–1990.3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 研究生 硕士

    1994.9–1998.5 美国密西根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 研究生 博士(船舶及海洋工程),硕士(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