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
通讯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梦溪路2号
个人邮箱:wangqi@just.edu.cn
邮政编码:212003
办公地点:梦溪校区计算机学院
传真:/
学当专心一意严谨求实,研必推理论事精益求精。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思深先生(1942.2.18-2022.11.2)
王琦,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硕、软件工程学硕、人工智能学硕、计算机技术专硕),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计算机学院智能无人数字系统实验室负责人(本实验室是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实验室和江苏科技大学海韵湖跨学科实验室成员机构),江苏科技大学校级优秀科研团队“机器学习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成员,镇江市大数据管理局信息化专家,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江苏省级科技人才),2020年获江苏科技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学业导师、优秀考研辅导教师等荣誉,2021年获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颁发建党百年纪念章。
2015年6月,王琦在意大利特伦托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rento, Italia/ Universität Trient, Italien)信息与计算机工学系(ICT Doctoral School, DISI)获博士学位,师从IEEE通信学会理事会理事兼会议总监Dr. Fabrizio Granelli(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期刊副总编,欧盟EIT数字硕士计划项目负责人,IEEE通信学会空基通信前沿技术发展计划主席)和IEEE Fellow (IEEE会士)Dr. Michael Devetsikiotis(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系主任),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优化与应用。2012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K)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Deutschland)访学研究。2013年至2014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US)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访学研究,导师:Dr. Michael Devetsikiotis。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围绕智能无人系统(无人机、无人艇)及其载荷环境感知,结合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开展相关研究,涵盖智能无人系统集群协同任务规划、通信导航、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工作。博士在读期间和来校工作后,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欧盟委员会EIT ICT Labs欧盟框架下国际间合作科研项目、意大利工业与经济发展部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已结题),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已结题),镇江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已结题),主持江苏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基金1项(已结题);主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研究院所、行业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近30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已授权4项。2024年获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奖三等奖 1 项。担任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EEE Sensors Journal、Computer Networks、IEEE Access和Computers, Materials and Continua等国际期刊和IEEE Smartgridcomm、IEEE ICCT和ICSPS等国际会议审稿人/审稿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水下无人系统学报等国内期刊审稿人。现为IEEE通信学会会员(m '09)和IEEE计算机学会会员(m '09);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会员。
来校工作后,多次获得年度教学优秀奖,先后发表教研类期刊论文多篇,其中“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知网已被引29次(截至2025年9月10日)。主持在研江苏科技大学教改项目1项,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江苏省十三五省级教改课题2项(已结题)。 2020 年,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1 项。以第一指导教师身份指导本科生获得 2021 和 2023 年度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2023年度人工智能赛道全国第二名),2020 和 2021 年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研究生在 2023 和 2024 年度获得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等奖,2024 年度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
1. 无人机/艇群集智能与协同任务规划,异构无人平台(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机-无人车)的体系化协同;
2. 基于无人载荷视觉的空中、水下目标检测、识别、定位、追踪;
3. 面向无人平台的无线通信;
本课题组围绕智能无人系统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由强化学习和深度强化学习与智能无人平台的运动(执行特定任务兼顾环境探索)场景结合,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应用强化学习和深度强化学习的场景领域主要包含:无人机的控制、导航、路径规划、集群、编队/组网(或称多智能体协同)、避障、循迹、任务分配和跟踪,(control, navigation, path planning, swarm, formation, obstacle avoidance, trajectory, track, task allocation, etc.)上述场景领域可借助能量效率分析,网络性能评估,通信信道分析作为衡量指标点,或强化学习和深度强化学习本身的一些性能指标作为衡量的指标,利用实验获得的数据和仿真数据做比对,得出新的模型或者算法之下的优化结果。
二、依托无人平台载荷的视觉传感器进行目标识别、检测、避障和追踪等。主要借助图像识别中的动态目标识别、检测、避障和追踪的方法,探索结合边缘计算平台提供的运算能力和机载处理能力,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主要利用深度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来提升现有的识别精度和效果,并借助实验室已有无人平台进行验证。积极开拓基于SLAM的三维重构方法研究,从双目开始,逐步过渡到单目模式下的基于SLAM的定位、重构等。同时,对无人机-无人艇协同,以及在集群基础上产生的动态组网需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在实验室已有的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机-无人车实验验证平台上进行理论验证。
三、智能无人平台及集群在5G+/6G环境下的通信、组网,以及海洋通信环境下对于通信信道的研究、能量效率的研究等。要考虑6G和海洋通信的条件,约束和性能指标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影响和带来的功能结果等。要熟悉信号特征,功率频谱和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不同条件下的约束情况和性能指标,从而对无人机参与的应用场景有比较基本的掌握,保证研究方向不出现大的偏差。可行的研究点包含:通信信道建模,SINR,大尺度、小尺度衰落,能量效率和通信信道安全、物理层安全等。
欢迎对上述研究方向和课题感兴趣的同学与我联系,联系方式:wangqi@just.edu.cn!
“Optimal Mobilit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ext Generation 4G Wireless Networks,” SouthKorean- Indian Government KICOS-DST Special Project under Korea-India Joint Program of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ch 2009-March 2011.
EV2GRID Experts: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networks of PHEVs' charging stations, financ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IT ICT Labs consortium, 2011-2014
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纳电网络需求响应机制建模与优化,2016.12~2019.12,在研,主持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无人数字系统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现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高尚,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1人(王琦,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博士),讲师1人(金伯胤,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在读硕士生20余人,研究方向涵盖模式识别、智能计算、多智能体协同和路径规划等方面。实验室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人选1人。实验室成立至今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纵向项目多项,承担军工院所和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SCI以上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0余项。
实验室目前在复杂场景下的无人机单机路径规划、双机协同覆盖和多智能体协同仿真;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智能视觉感知、异构无人平台间协同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在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多无人机集群的协同、路径规划,以及复杂异构无人平台的通信导航、协同控制等方面已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已搭建多智能体环境仿真系统和相关的硬件实测系统作为理论创新的验证平台。硬件实测系统可部分满足多无人机集群、无人机与无人机艇协同等科研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机器学习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10月,隶属于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江苏科技大学重点立项建设的第二批校级新兴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所现有教授3名(分别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研究所所长:于化龙教授、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高尚教授、黄树成教授)、副教授5名(郑尚、邵长斌、胡春龙、秦斌、王琦)及讲师2名(邹海涛、金伯胤),研究所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4名博士毕业于海外高校,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第3层次培养对象、1名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计划入选者、3名镇江市大数据局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软件工程及智能物联网工程等。研究所现有30多名硕士研究生。近三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服务计划项目及企业横向委托开发课题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包括IEEE Trans on TNNLS、TFS,KBS,Neurocomputing,WWWJ,ICDM,CMES,Scientific Programming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多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项。
截至目前,研究所成员均有丰富的智能软硬件系统开发背景,已先后承接及参与多项企业及研究所委托开发项目,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云端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库开发与设计、XX型登陆艇-车辆,舟艇装备安全系留数据库及软件设计、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开发”、基于海量数据的煤矿瓦斯预警算法实现及系统设计等。
“Optimal Mobilit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ext Generation 4G Wireless Networks,” SouthKorean- Indian Government KICOS-DST Special Project under Korea-India Joint Program of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ch 2009-March 2011.
EV2GRID Experts: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networks of PHEVs' charging stations, financ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IT ICT Labs consortium, 2011-2014
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纳电网络需求响应机制建模与优化,2016.12~2019.12,在研,主持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无人数字系统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现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高尚,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1人(王琦,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博士),讲师1人(金伯胤,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在读硕士生20余人,研究方向涵盖模式识别、智能计算、多智能体协同和路径规划等方面。实验室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人选1人。实验室成立至今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纵向项目多项,承担军工院所和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SCI以上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0余项。
实验室目前在复杂场景下的无人机单机路径规划、双机协同覆盖和多智能体协同仿真;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智能视觉感知、异构无人平台间协同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在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多无人机集群的协同、路径规划,以及复杂异构无人平台的通信导航、协同控制等方面已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已搭建多智能体环境仿真系统和相关的硬件实测系统作为理论创新的验证平台。硬件实测系统可部分满足多无人机集群、无人机与无人机艇协同等科研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机器学习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10月,隶属于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江苏科技大学重点立项建设的第二批校级新兴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所现有教授3名(分别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研究所所长:于化龙教授、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高尚教授、黄树成教授)、副教授5名(郑尚、邵长斌、胡春龙、秦斌、王琦)及讲师2名(邹海涛、金伯胤),研究所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4名博士毕业于海外高校,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第3层次培养对象、1名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计划入选者、3名镇江市大数据局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软件工程及智能物联网工程等。研究所现有30多名硕士研究生。近三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服务计划项目及企业横向委托开发课题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包括IEEE Trans on TNNLS、TFS,KBS,Neurocomputing,WWWJ,ICDM,CMES,Scientific Programming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多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项。
截至目前,研究所成员均有丰富的智能软硬件系统开发背景,已先后承接及参与多项企业及研究所委托开发项目,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云端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库开发与设计、XX型登陆艇-车辆,舟艇装备安全系留数据库及软件设计、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开发”、基于海量数据的煤矿瓦斯预警算法实现及系统设计等。
“Optimal Mobilit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ext Generation 4G Wireless Networks,” SouthKorean- Indian Government KICOS-DST Special Project under Korea-India Joint Program of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ch 2009-March 2011.
EV2GRID Experts: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networks of PHEVs' charging stations, financ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IT ICT Labs consortium, 2011-2014
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纳电网络需求响应机制建模与优化,2016.12~2019.12,在研,主持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无人数字系统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现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高尚,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1人(王琦,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博士),讲师1人(金伯胤,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在读硕士生20余人,研究方向涵盖模式识别、智能计算、多智能体协同和路径规划等方面。实验室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人选1人。实验室成立至今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纵向项目多项,承担军工院所和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SCI以上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0余项。
实验室目前在复杂场景下的无人机单机路径规划、双机协同覆盖和多智能体协同仿真;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智能视觉感知、异构无人平台间协同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在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多无人机集群的协同、路径规划,以及复杂异构无人平台的通信导航、协同控制等方面已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已搭建多智能体环境仿真系统和相关的硬件实测系统作为理论创新的验证平台。硬件实测系统可部分满足多无人机集群、无人机与无人机艇协同等科研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机器学习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10月,隶属于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江苏科技大学重点立项建设的第二批校级新兴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所现有教授3名(分别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研究所所长:于化龙教授、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高尚教授、黄树成教授)、副教授5名(郑尚、邵长斌、胡春龙、秦斌、王琦)及讲师2名(邹海涛、金伯胤),研究所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4名博士毕业于海外高校,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第3层次培养对象、1名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计划入选者、3名镇江市大数据局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软件工程及智能物联网工程等。研究所现有30多名硕士研究生。近三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服务计划项目及企业横向委托开发课题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包括IEEE Trans on TNNLS、TFS,KBS,Neurocomputing,WWWJ,ICDM,CMES,Scientific Programming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多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项。
截至目前,研究所成员均有丰富的智能软硬件系统开发背景,已先后承接及参与多项企业及研究所委托开发项目,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云端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库开发与设计、XX型登陆艇-车辆,舟艇装备安全系留数据库及软件设计、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开发”、基于海量数据的煤矿瓦斯预警算法实现及系统设计等。
2011年11月至2015年6月, 意大利特伦托大学(意大利中小型大学排名全国第一,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高校,德-意大学协作联盟高校)信息与计算机工程系 ICT Doctoral School 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技术
研究方向:智能电网内无线通信相关算法、智能电网模型规划、电动汽车充电站
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 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私立大学排名第一,亚洲高校排名前20)情报通信工学部 一般大学院 硕士,专业:电子电气计算机工学
研究方向:WiMAX多跳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
计算机学院:
本科生:
《计算机网络》 人工智能专业 春季学期
《网络设计与规划》物联网工程专业 春季学期
研究生:
《智能无人系统》(英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硕 秋季学期(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课程)
《计算机网络理论》(英文)电子信息专硕 春季学期
海外教育学院:
《计算机网络》(英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秋季学期
《计算机网络理论》(英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 秋季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