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返回主页 欢迎登录 加入收藏
头像
张建
教授
机械工程学院
个人邮箱:
zhjian127@163.com
办公地点:
机械楼408
通讯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 梦溪路2号
邮政编码:
212003
传真:
  • 个人首页
  • 科研项目
  • 论文著作
  • 专利成果
  • 科研团队
  • 获奖动态
  • 教学随笔

您是第10 位访问者

  • 个人简介


    张建,1984年出生,江苏沭阳人,教授,博导,博士,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镇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专业技术类党代表,镇江市出彩教育人,江苏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入选Bushnell Shell Buckling People,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科技副总,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

    担任国家海事局船舶技术法规专家,国际海洋技术学会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专业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仿生学会会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第七、第九届世界海洋大会组委,第二届水、生态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上海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获评为国际权威期刊INT J MECH SCI、THIN WALL STRUCT的Outstanding Reviewer,担任国际权威期刊SHIPS OFFSHORE STRUC的Associate Editor,国际期刊AM INT J MECH MATER 、ENGENG SCI、ENG SCI的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国际权威期刊METALS-BASEL、FRONT MATER的Guest Editor,担任13本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

    第一或通讯发表SCI收录论文39篇、EI收录/北大核心29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170余件、国外发明专利15件,获批PCT专利24件。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三等奖1项。

    主要从事复杂机电产品数字化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基础理论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主持中船重工702所、中船重工713所、中国船舶715所、沪东重机、武汉船用机械、鞍钢股份、亚星锚链等企业院所项目20余项。





    学者主页


    https://orcid.org/0000-0003-0201-2331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5900090500


    https://scholar.google.co.jp/citations?user=TO--HrUAAAAJ&hl=zh-CN&oi=sra



  • 研究方向

    [1] 深海耐压结构设计与制造

    [2] 空天海洋壳体仿生研究

    [3] 机电一体化装备系统集成



  • 教育经历

    2011-09至2014-06, 江苏大学,博士

    2006-09至2008-12, 江苏大学,硕士

    2002-09至2006-06, 江苏大学,学士

    2015-02至2017-06,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2018-08至2019-07,日本埼玉工业大学,访问学者/论文博士


  • 课程教学

    [1] 科研导论. 专业课. 研究生

    [2] CAE技术与应用. 专业课. 研究生

    [3] 机械工程导论. 专业课. 本科生

    [4] Introduction to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专业课. 留学生

    [5] Application of CAE Technology. 专业课. 留学生

  • 科研项目
  • 论文著作
  • 专利成果
  • 科研团队
  • 获奖动态
  • 教学随笔
    • 科研项目

    • 获奖动态

    • 教学随笔

    • 科研团队

      一 组建由来

      “十二五”期间,为攻克船舶、海洋工程及高新技术装备行业的基础共性理论及核心关键技术,组建了《复杂产品数字化开发》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密切跟踪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国家及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产出了船舶管材高效智能成形方法及工程应用、高效连续洗涤关键技术及装备等标志性成果。

      “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机械工程学科获批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江苏省船海机械装备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是这三大平台的研究重心和特色方向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团队围绕大型锚泊系统、深海耐压结构、中低速柴油机、海工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研究,产出了深海耐压装备失稳机理及结构创新设计、大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锚泊系统关键技术等标志性成果。2017年,本团队被遴选为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2019年,本团队被遴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截至目前,本团队掌握了深海耐压结构创新设计方法与非线性失稳评估技术。但是,用于潜器、潜艇、鱼雷等海洋工程装备上的深海耐压结构往往是大空间异形壳体,具有小批量、多品种制造特点,采用常规制造技术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因此,团队在未来三年拟开展深海大空间异形耐压结构无模成型制造技术研究。

      二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本团队密切跟踪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围绕“中国制造2025”及船舶、海工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船舶、海工及高新技术装备行业的基础共性理论及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力度,积极构建与海工、船舶装备等大中型企业,以及省内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团队基础研究能力、技术研发水平,以及成员间合作创新能力,力争在1-2个主要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行业先进水平,把本团队打造成行业优势明显、省内外知名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基础研究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升合作承担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重大项目的能力,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有针对性的选择依靠引进技术或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高端水下作业装备为对象,开展共性基础理论研究,攻克一批对产品技术水平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成果的“显示度”。

      (2)高新技术开发:以“中国制造2025”、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为指导,面向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重大需求,选择典型水下作业装备为对象,如深水耐压装备、深水管汇系统、水下机器人等,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全面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的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创新能力,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海及水下作业装备的制造创新性成果,并开展重点产品典型样机研制,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重大产品。

      (3)跨学科团队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特别是方向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汇聚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研究方向,力争新增国家级人才1名、新增省部级人才3-4名,力争培育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此外,跟踪世界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创新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符合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要求的科研协作、技术开发新机制。

      本团队导师信息如下:

      序号

      导师

      职称/学位

      类型

      1

      唐文献

      教授/博士

      学术/专硕/博导

      2

      朱永梅

      教授/硕士

      学术/专硕

      3

      苏世杰

      教授/博士

      学术/专硕

      4

      张建

      教授/双博士

      学术/专硕/博导

      5

      王筱蓉

      教授/博士

      专硕/学术

      6

      齐继阳

      副教授/博士

      学术/专硕

      7

      王黎辉

      副教授/硕士

      学术/专硕

      8

      晏飞

      副教授/博士

      学术/专硕

      9

      陈赟

      副教授/博士

      学术

      10

      殷宝吉

      副教授/博士

      专硕


    • 专利成果

    • 论文著作

版权所有 © 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