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通讯地址:
个人邮箱:zhhpan@just.edu.cn
邮政编码:
办公地点:江苏科技大学
传真:
潘志宏,男,工学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九届、第十届理事,江苏省地震学会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与工业化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镇江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科技项目和横向项目多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件;作为主要研制人,获批江苏省省级工法2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带非对称摩擦连接的RCS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51978316),主持人
(2)江苏省自然资源发展专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海洋基础设施水泥基材料自主修复和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开发及其示范应用”(JSZRHYKJ202113),首席专家
(3)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复杂腐蚀环境大体积及薄壁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2024015), 主持人
(4)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面向智慧交通的自主修复和智能监测装配式预制制品关键技术研发”(GY2023028),主持人
(5)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筑震灾情景下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地震应急疏散技术研究与应用”(SH2019024),主持人
(6)镇江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项目(2019),主持人
(7)住建部科技项目“既有混凝土结构基于性态抗震加固评价技术及应用”(2010-K3-48),主持人。
(8)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既有混凝土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08C785),主持人。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3A04),主要参加人。
(10)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计划“开放性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主要参加人。
(11)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集团科研项目“风洞筒体预制板纵缝及横缝新型连接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主要参加人。
(12)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横向开发项目“工程施工工法”等,主持人。
(1)江苏省省级工法:“自密实再生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主要研制人
(2)江苏省省级工法:“坡屋面掺钢渣再生骨料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法”,主要研制人
C30级单粒级再生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ZL201410158353.4)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外伸端板型节点连接装置(ZL201310215118.1)
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耗能型节点连接装置(ZL201310203024.2)
C20级单粒级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ZL201410309746.0)
一种带有竖向摩擦耗能装置的装配式带缝剪力墙 (ZL201911111827.9)
一种限制楼板惯性力传递的带摩擦连接的钢-混凝土组合梁 (ZL202110171640.9)
新型结构体系及先进材料研究所
研究所现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士7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结构抗震、冷成型钢结构、装配式结构、微生物矿化技术、绿色胶凝材料、智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路面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近五年来,团队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企业委托课题6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授权发明专利27件。编著标准、应用技术指南、工法等5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1项。相关主要成果有:
(1)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RCS)栓接节点研究
包括耗能型节点和外伸端板型节点。预埋钢梁和中间段钢梁通过半刚性端板式连接,使震损集中在连接部位,减轻梁柱等主要构件的损伤;将塑性铰的位置从梁端外移到端板连接处,使结构形成合理的屈服机制;钢构套能够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取代箍筋,提高节点的可靠性;利用组合钢件内附的摩擦片,通过摩擦耗能机制耗散地震能量。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成果可应用于土木建筑领域各种梁柱节点连接,如住宅和公共建筑框架结构中。特别是能实行全预制装配,现场干作业全螺栓连接,适用于工业化建筑体系。
(2) 系列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制备及应用技术
以自密实混凝土理论为基础,将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相结合,按照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路线,以掺砖废弃混凝土作为再生粗骨料,废钢渣、粉煤灰作为掺合料,不断优化配合比,制备出满足工程要求的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家政策。本成果推广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技术积累经验,提出使用建议。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受理公示发明专利1项。获批江苏省级工法2项。
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领域各类混凝土工程。特别适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废钢渣建材利用等领域。
参研项目“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教育部201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研的项目“装配式减隔震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获中铁科学技术2015年一等奖。
(1)主编. 镇江市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标准平面应用技术导则. 镇江: 江苏省镇江市住建局, 2021.
http://jsj.zhenjiang.gov.cn/jsj/xxgkbmwj/202110/986dc740e5904a6dad8e48c442962c49.shtml
(2)主编. 镇江市装配式混凝土楼梯设计技术导则. 镇江: 江苏省镇江市住建局, 2019.
http://jsj.zhenjiang.gov.cn/jsj/xxgkbmwj/201906/3a66c4b0479d449292b375273c121b9b.shtml
(3)潘志宏著. 既有建筑结构弹塑性抗震性态评价方法及实现.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参编.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Chen J, Pan Z, Zhan Q, Fu C, Wu J, Jiang S, Wang C, Dai G. Effect of Surface Precoat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on the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VC Morta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 ASCE, 2025, 37(7): 1-14.
2.Gao H, Pan Z, Zhu W, Cao L, Ebohon O J, Zhang G.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Composite Shear Wall with Double-Layer Inclined Slots and Stiffe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25.
3.Si Q, Pan Z, Zhu Y, Ying H. Seism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limit state for prefabricated RCS frames[J]. STRUCTURES, 2024, 59.
4.Si Q, Li H, Pan Z, Jia J, He Q, Zhu Y.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CS joints with asymmetric friction connections and slabs[J].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Intelligence and Resilience, 2024, 3(3): 100109.
5.Pan Z H, Li H, Si Q, Jia J B, He Q P, Zheng J Q.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RCS joint with asymmetric friction connection[J]. Structures, 2024, 63.
6.Pan Z, Chen J, Zhan Q, Wang S, Jin R, Shamass R, Rossi 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VC concrete and mortar modified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2, 348: 128574.1-s2.0-S0950061822022334-main.pdf
7.Pan Z, Si Q, Zhu Y, Ying H, Wang X, Du 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efabricated semi-rigid RCS structures[J]. Structures, 2022, 43: 1369-1379.1-s2.0-S235201242200594X-main.pdf
8.Pan Z, Zhou J, Jiang X, Xu Y, Jin R, Ma J, Zhuang Y, Diao Z, Zhang S, Si Q, Chen W.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steel slag powder on the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with recycled aggregate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 200: 570-577.1-s2.0-S0950061818331349-main(1).pdf
9.Zhihong Pan, Qi Si.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ybrid joints with bolted connection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7, (138):867-876.1-s2.0-S0143974X17300615-main.pdf
10.倪汉根, 潘志宏, 孙可, 张耀良, 周伯承. 爆破地震动作用下砌体结构动力响应的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J]. 建筑结构, 2020, 50(06): 122-126.
11.朱延章, 潘志宏, 孙义刚. 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型失效模式抗震设计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7, (06): 15-21.
12.丁晓艳, 潘志宏. 地震损伤混凝土框架结构塑性铰模型研究[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6, (06): 48-54.
13.朱延章, 潘志宏.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基于极限状态的抗震设计[J]. 钢结构, 2016, (08): 1-7.
14.潘志宏, 周智彬, 李爱群, 张义保, 朱延章, 宋惠峰. 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栓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6, (04): 813-826.
15.周智彬, 潘志宏. 带摩擦拼接耗能节点的全预制装配式RCS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 建筑结构, 2014, (13): 72-76.
16.张义保, 周智彬, 潘志宏, 朱延章, 李爱群.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边节点的损伤模型研究[J]. 建筑结构, 2014, (06): 70-73.
17.潘志宏, 洪博. 地震动频谱特性和持时对IDA结果影响的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14, 33(5): 155-159.
18.潘志宏, 李爱群. 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的弯剪模型及实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2(4):701-705
19.潘志宏, 李爱群, 杨建平.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砖墙试验研究及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工业建筑,2012,42(5):146-150
20.潘志宏, 李爱群. 基于纤维模型的外粘型钢加固混凝土柱静力弹塑性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 552-556.
21.潘志宏, 李爱群.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与《规范》中地震作用的比较. 世界地震工程. 2008, 24(4): 101-105.
22.潘志宏, 余志武. 自密实混凝土经济性分析及成本优化方法. 混凝土. 2007, 216(10): 109-112.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6门本科生课程,主讲“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改造”等研究生课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带非对称摩擦连接的RCS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51978316),主持人
(2)江苏省自然资源发展专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海洋基础设施水泥基材料自主修复和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开发及其示范应用”(JSZRHYKJ202113),首席专家
(3)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复杂腐蚀环境大体积及薄壁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2024015), 主持人
(4)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面向智慧交通的自主修复和智能监测装配式预制制品关键技术研发”(GY2023028),主持人
(5)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筑震灾情景下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地震应急疏散技术研究与应用”(SH2019024),主持人
(6)镇江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项目(2019),主持人
(7)住建部科技项目“既有混凝土结构基于性态抗震加固评价技术及应用”(2010-K3-48),主持人。
(8)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既有混凝土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08C785),主持人。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3A04),主要参加人。
(10)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计划“开放性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主要参加人。
(11)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集团科研项目“风洞筒体预制板纵缝及横缝新型连接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主要参加人。
(12)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横向开发项目“工程施工工法”等,主持人。
(1)江苏省省级工法:“自密实再生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主要研制人
(2)江苏省省级工法:“坡屋面掺钢渣再生骨料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法”,主要研制人
C30级单粒级再生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ZL201410158353.4)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外伸端板型节点连接装置(ZL201310215118.1)
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耗能型节点连接装置(ZL201310203024.2)
C20级单粒级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ZL201410309746.0)
一种带有竖向摩擦耗能装置的装配式带缝剪力墙 (ZL201911111827.9)
一种限制楼板惯性力传递的带摩擦连接的钢-混凝土组合梁 (ZL202110171640.9)
新型结构体系及先进材料研究所
研究所现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士7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结构抗震、冷成型钢结构、装配式结构、微生物矿化技术、绿色胶凝材料、智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路面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近五年来,团队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企业委托课题6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授权发明专利27件。编著标准、应用技术指南、工法等5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1项。相关主要成果有:
(1)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RCS)栓接节点研究
包括耗能型节点和外伸端板型节点。预埋钢梁和中间段钢梁通过半刚性端板式连接,使震损集中在连接部位,减轻梁柱等主要构件的损伤;将塑性铰的位置从梁端外移到端板连接处,使结构形成合理的屈服机制;钢构套能够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取代箍筋,提高节点的可靠性;利用组合钢件内附的摩擦片,通过摩擦耗能机制耗散地震能量。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成果可应用于土木建筑领域各种梁柱节点连接,如住宅和公共建筑框架结构中。特别是能实行全预制装配,现场干作业全螺栓连接,适用于工业化建筑体系。
(2) 系列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制备及应用技术
以自密实混凝土理论为基础,将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相结合,按照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路线,以掺砖废弃混凝土作为再生粗骨料,废钢渣、粉煤灰作为掺合料,不断优化配合比,制备出满足工程要求的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家政策。本成果推广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技术积累经验,提出使用建议。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受理公示发明专利1项。获批江苏省级工法2项。
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领域各类混凝土工程。特别适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废钢渣建材利用等领域。
参研项目“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教育部201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研的项目“装配式减隔震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获中铁科学技术2015年一等奖。
(1)主编. 镇江市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标准平面应用技术导则. 镇江: 江苏省镇江市住建局, 2021.
http://jsj.zhenjiang.gov.cn/jsj/xxgkbmwj/202110/986dc740e5904a6dad8e48c442962c49.shtml
(2)主编. 镇江市装配式混凝土楼梯设计技术导则. 镇江: 江苏省镇江市住建局, 2019.
http://jsj.zhenjiang.gov.cn/jsj/xxgkbmwj/201906/3a66c4b0479d449292b375273c121b9b.shtml
(3)潘志宏著. 既有建筑结构弹塑性抗震性态评价方法及实现.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参编.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Chen J, Pan Z, Zhan Q, Fu C, Wu J, Jiang S, Wang C, Dai G. Effect of Surface Precoat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on the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VC Morta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 ASCE, 2025, 37(7): 1-14.
2.Gao H, Pan Z, Zhu W, Cao L, Ebohon O J, Zhang G.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Composite Shear Wall with Double-Layer Inclined Slots and Stiffe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25.
3.Si Q, Pan Z, Zhu Y, Ying H. Seism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limit state for prefabricated RCS frames[J]. STRUCTURES, 2024, 59.
4.Si Q, Li H, Pan Z, Jia J, He Q, Zhu Y.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CS joints with asymmetric friction connections and slabs[J].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Intelligence and Resilience, 2024, 3(3): 100109.
5.Pan Z H, Li H, Si Q, Jia J B, He Q P, Zheng J Q.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RCS joint with asymmetric friction connection[J]. Structures, 2024, 63.
6.Pan Z, Chen J, Zhan Q, Wang S, Jin R, Shamass R, Rossi 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VC concrete and mortar modified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2, 348: 128574.1-s2.0-S0950061822022334-main.pdf
7.Pan Z, Si Q, Zhu Y, Ying H, Wang X, Du 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efabricated semi-rigid RCS structures[J]. Structures, 2022, 43: 1369-1379.1-s2.0-S235201242200594X-main.pdf
8.Pan Z, Zhou J, Jiang X, Xu Y, Jin R, Ma J, Zhuang Y, Diao Z, Zhang S, Si Q, Chen W.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steel slag powder on the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with recycled aggregate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 200: 570-577.1-s2.0-S0950061818331349-main(1).pdf
9.Zhihong Pan, Qi Si.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ybrid joints with bolted connection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7, (138):867-876.1-s2.0-S0143974X17300615-main.pdf
10.倪汉根, 潘志宏, 孙可, 张耀良, 周伯承. 爆破地震动作用下砌体结构动力响应的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J]. 建筑结构, 2020, 50(06): 122-126.
11.朱延章, 潘志宏, 孙义刚. 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型失效模式抗震设计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7, (06): 15-21.
12.丁晓艳, 潘志宏. 地震损伤混凝土框架结构塑性铰模型研究[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6, (06): 48-54.
13.朱延章, 潘志宏.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基于极限状态的抗震设计[J]. 钢结构, 2016, (08): 1-7.
14.潘志宏, 周智彬, 李爱群, 张义保, 朱延章, 宋惠峰. 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栓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6, (04): 813-826.
15.周智彬, 潘志宏. 带摩擦拼接耗能节点的全预制装配式RCS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 建筑结构, 2014, (13): 72-76.
16.张义保, 周智彬, 潘志宏, 朱延章, 李爱群.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边节点的损伤模型研究[J]. 建筑结构, 2014, (06): 70-73.
17.潘志宏, 洪博. 地震动频谱特性和持时对IDA结果影响的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14, 33(5): 155-159.
18.潘志宏, 李爱群. 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的弯剪模型及实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2(4):701-705
19.潘志宏, 李爱群, 杨建平.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砖墙试验研究及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工业建筑,2012,42(5):146-150
20.潘志宏, 李爱群. 基于纤维模型的外粘型钢加固混凝土柱静力弹塑性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 552-556.
21.潘志宏, 李爱群.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与《规范》中地震作用的比较. 世界地震工程. 2008, 24(4): 101-105.
22.潘志宏, 余志武. 自密实混凝土经济性分析及成本优化方法. 混凝土. 2007, 216(10): 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