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杨统一 副教授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通讯地址: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环化学院

个人邮箱:tongyi@just.edu.cn

邮政编码:212100

办公地点: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环化学院

传真:

  • 个人简介

  • 研究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项目

  • 获奖动态

  • 教学随笔

  • 教育经历

  • 课程教学

  • 论文著作

  • 科研论文

  • 科研横向项目

  • 科研纵向项目

  • 科研专利

  • 科研动物专利

  • 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在环境科学与微生物技术领域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系列突出成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第一作者,主持并发表了SCI收录论文10篇以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在学术同行中产生良好影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已获授权6项,展现出较强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在科研项目方面,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项(已结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以及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项。此外,主持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均已结题)。因在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于2014年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项目。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具有丰富经验,致力于通过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探索,为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健康提供新策略与新技术。



  • 主要研究方向:

    1. 信号分子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

    致力于探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等关键化学信使,如何调控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种间与种内的相互作用,重点揭示其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接合转移、转化及转导等水平基因转移过程的驱动机制与调控规律,为从源头干预和阻控抗性基因的生态传播风险提供理论依据与新策略。

    2. 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技术及其应用

    侧重于发展和应用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等前沿分子生物学手段,精准解析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活性及其动态响应,旨在评估环境质量,甄别关键功能微生物,并指导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优化。

    3. 新型环境污染物降解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

    聚焦于高性能环境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通过构效关系研究,理性开发针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新型催化材料与高级氧化技术,深入研究其催化降解机理及在实际环境介质中的应用潜力。

    4.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的互作机制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视角出发,研究微生物群落对环境胁迫(如重金属、有机污染及微塑料等)的响应与适应策略,阐释微生物网络稳定性、功能冗余与生态系统韧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强化环境自净功能与生态修复效果的可行路径。


    • 科研项目

      20196-2022.5 镇江市科技局项目:抗灰霉病功能微生物菌肥的创制及应用研究,已结题。

      2026.1-2029.12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吲哚信号分子介导群体感应调控连作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机制研究 ,主持人

      重金属Cu对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驱动机制研究(1401084B),主持人,结题

      盐胁迫下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生态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参与人,结题

      锌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诱导机制研究2014M551605,主持人,结题

      1. 重金属Zn对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驱动机制研究31400448,主持人,已结题;




    • 专利成果

      [1] 杨统一,杨芬。一株短小芽孢杆菌N2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201510688465.5

      [2] 杨统一,杨芬。泡囊短波单胞菌S3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201510689735.4

      [3] 宗兴,周全珍,周煜,史亚江,杨清,朱卫军,杨统一,夏安扣。新型雄性蚕虫草培育工艺及培养蚕虫草母种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15103833702

      [4] 王坚强,史亚江,赵卫国,杨统一,刘延鹏,夏安扣,滕健康,冯菊芳。果、叶两用桑品种选育及高效模式,中国发明专利,201510151801.2

      [5] 周煜,史亚江,杨清,朱卫军,王志华,杨统一,夏安扣。绿色蚕丝的桑蚕饲养技术,中国发明专利,201510345342.1

      [6] 杨永华,戚金亮,杨统一,李永春,刘玥,庞延军,董维,苏舒,王修强。一种植物根分泌物原位收集装置的应用;申请号:201110004588.4

      [7] 杨永华,戚金亮,李永春,杨统一,汤程贻,王焱,孔令如,黄惺祺,李爱倩。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申请号:201010614347.7

      [8] 杨统一。一种可溶性二氧化钛粉末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1736323

      [9] 王新刚,林兵,唐玉斌,陈芳艳,杨统一。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总蛋白的提取方法;申请号:2015100239337

      [10] 杨统一,顾昊晨,杨芬,唐玉斌,陈芳艳,王新刚一株泡囊短波单胞菌及其在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中的应用;申请号:201610609488.7

      [11] 杨统一杜文祥,杨芬,唐玉斌,陈芳艳,王新刚。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制备磁性微生物吸附剂中的应用;申请号:201610609603.0


    • 教学随笔

        踏上井冈山,暑气被海拔滤成清凉的山风。罗霄山脉的苍翠扑面而来,竹海翻涌着九十多年前的涛声。黄洋界炮声已杳,只剩一块沉默的礌石和一条蜿蜒向上的挑粮小道。


         山路在竹影间盘旋,青石板被岁月磨出光泽。我放慢脚步,耳边响起毛泽东那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豪情,此刻有了具象的依托。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这哪里是路?分明是一根坚韧的绳索,一头系着山间的红米饭、南瓜汤,一头系着天安门城楼上的宣言。

         站在黄洋界哨口,云雾在脚下奔涌。当年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退敌军,靠的不仅是战术,更是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西江月·井冈山》)的信念。这信念能教 “枯木朽株齐努力” ,能让竹钉成为利器,让山石化作雄兵。

         暮色四合时,山坳里的火炬突然亮起。点点星火在苍茫暮色中连成蜿蜒的光带——这景象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从文字变成了震撼的视觉寓言。那光不是表演,是信仰的隐喻:在最深的黑暗里,只要有一点火种不灭,就能终成燎原之势。

         下山时经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玻璃展柜里躺着毛泽东在八角楼写就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油灯昏暗,文稿上的字迹却力透纸背。我想起他后来在《沁园春·雪》中写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其实,真正的英雄不是为“娇江山”折腰的欣赏者,而是为“换新天”流血的奋斗者。

         回到课堂,面对年轻的眼睛,我总会想起那个夜晚的星火。当理论的阐述遇到障碍,我会吟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学生眼中闪过的光,让我看见新的“星火”正在点燃。

         这个暑假的井冈山,于我而言不是避暑,而是一场精神的“淬火”。站在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的今日井冈山,我更加明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每个前行者永恒的召唤。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这星火相传的信仰。那条挑粮小道,最终通向的不仅是山顶,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我们,都在这条路上。



         2025年10.18日上午,一则消息如寒流般袭来——杨振宁先生,那位以思想丈量宇宙的老人,永远地合上了他洞察微尘与浩渺的眼睛。我的笔陡然沉重,心中涌起的悲恸,不仅为物理学界陨落了一颗璀璨的北极星,更为我们的祖国失去了一位以毕生心血诠释“拳拳爱国”之深意的赤子。

         先生的一生,是一部用智慧与抉择写就的史诗。他的百年旅程,仿佛一道划破长空的光痕,清晰地分成了两段:一段是向西行,去探寻宇宙最幽深的奥秘;另一段,则是向东归,将毕生所学与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魂牵梦萦的故土。

         青年杨振宁,怀揣着对物理世界最本源规律的好奇与渴望,远渡重洋。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生一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石破天惊地颠覆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对称性观念,从而荣膺诺贝尔奖。那一刻,来自东方的智慧光芒,照亮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也照亮了无数华人学子的科学梦想。然而,他学术生涯的丰碑远不止于此。那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同他为现代物理学精心绘制的一张“神秘地图”,成为了构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指引着后来者探索物质终极结构的漫漫征途。那时的他,是世界物理学殿堂中一位昂然屹立的巨匠。

         但成就与声誉,从未磨灭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家国情怀。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他时常凝望东方,心系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他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穿针引线,不遗余力地为中美学术交流搭建桥梁,为封闭中的中国科学界,打开了一扇窥见世界前沿的窗。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这位早已誉满天下的老人,做出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回归。他不是去安享晚年,而是以耄耋之躯,重新出发。在清华园,他亲自授课,与青年学子促膝长谈,那睿智而温和的目光,曾激励过多少颗彷徨的科研心灵?他高瞻远瞩,为祖国基础学科的发展、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殚精竭虑,其思其行,皆着眼于民族科学事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从“落叶归根”到“归根展新枝”,杨振宁先生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先生的离去,留下了一片巨大的虚空,但也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遗愿”。这份遗愿,并非白纸黑字的遗嘱,而是贯穿于他晚年一言一行中的殷切期盼——他期盼着华夏大地能涌现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巨星,期盼着中国能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科学重镇。他生前最关注的,莫过于人才的培养。他曾犀利地指出,我们的教育在鼓励质疑、保护好奇心上尚有欠缺;他曾深情地呼吁,要给予年轻人“安静的书桌”和“仰望星空的自由”。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我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我们站立的三尺讲台,正是承接先生遗愿、培育未来英才的第一线。我们今日的课堂,不仅是在传授欧几里得的几何、牛顿的定律或杨振宁的规范场,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未竟之约”。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如先生所期望的那样,真正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索未知的火种?我们是否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为国家乃至人类福祉而求索的崇高理想?

         缅怀杨振宁先生,不能止于追思与泪水。最好的纪念,是行动。对于我,对于我的同仁,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而言,这行动便是:

      第一,我们要成为“点火者”,而非单纯的“灌输者”。 我们要竭力保护青年学子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敢挑战权威,哪怕那些问题听起来稚嫩甚至“离经叛道”。因为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一个不被常规束缚的追问。

      第二,我们要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为祖国科学发展而读书”的志气。 我们要将杨振宁先生等一代科学巨匠的爱国故事,融入我们的教学,让学生们明白,个人的成就只有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进程紧密相连,才能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芒。

      第三,我们要营造一片“安静”的学术土壤。 在浮躁之风时有侵袭的当下,我们更应坚守教育的本真,倡导沉潜严谨的学风,为那些可能“十年不鸣”的潜心研究者,提供一片能够自由生长、不畏失败的沃土。

        夜更深了,但我知道,此刻在祖国的无数实验室里,灯光依然亮着;在许多学子挑灯夜读的案头,梦想正在生长。杨振宁先生这盏引领了时代的思想明灯熄灭了,但他为我们点燃的火把,正握在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手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颗我们曾长久仰望的星辰沉落了,但它沉而未沉。它的光芒已化作漫天星火,散落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而我们,将高举这星火,在探索未知、强盛祖国的漫长征途上,坚定地走下去,直至迎来下一个破晓。

      这,便是我们与杨振宁先生的未竟之约,也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承诺。



         实验室的灯光,总在夜晚显得格外明亮。窗外是寂静的校园,窗内是我和几个还在忙碌的学生。看着他们时而凝神于屏幕上的数据,时而热烈地讨论着一个实验细节,我时常会想起他们刚入门时的青涩模样。时光荏苒,作为导师,我常常思考,除了课题与论文,我真正应该带给他们的,究竟是什么?这份育人之责,沉甸甸的,却也温暖无比。于是,提笔写下这些零散的思绪,关于文献阅读、研究思维、论文写作,更关于为人做事——这些我们共同跋涉的旅程。

      一、文献阅读:不只是“读”,而是“与先贤对话”

        新生入学,我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往往不是一头扎进实验室,而是扎进文献的海洋。我见过太多孩子,起初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时,眼里满是焦虑与迷茫。他们会问我:“老师,这篇论文我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在说什么。”

      这时,我总会告诉他们:“别急着‘啃’它,试着去‘对话’。想象你是一位侦探,文献是你的案卷。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背诵卷宗,而是通过它,去理解那位素未谋面的作者,当年遇到了一个怎样迷人的谜题?他又是如何抽丝剥茧,一步步设计出精巧的实验来解开它的?”

         我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文献地图”。从一篇高引的综述出发,像爬藤蔓一样,顺着参考文献去追溯思想的源头,再顺着被引记录去探寻发展的分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评判的眼光。我会问他们:“你觉得这篇文章最妙的设计在哪里?它的结论是否无懈可击?如果让你来继续这个工作,你的下一个实验会是什么?”

        慢慢地,我看到变化在他们身上发生。组会上的文献分享,从最初照本宣科的复述,变成了充满个人见解的批判与探讨。他们的眼神里,焦虑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发现新大陆般的亮光。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属于自己的远方了。

      二、研究思维:从“答题者”到“出题者”的蜕变

         我认为,研究生培养最核心的一环,是实现从“答题者”到“出题者”的蜕变。大学之前的教育,我们习惯于解答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但科研的前沿,是一片无人踏足的荒野,那里没有现成的路,更没有标准答案。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只告诉我‘是什么’,要让我相信你理解了‘为什么’,并启发我思考‘接下来会怎样’。” 当实验失败时,我不希望看到他们垂头丧气地交上一份失败记录。相反,我会和他们一起坐下来,把失败的数据仔细研究,笑着说:“看,我们发现了一条此路不通的路径!这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成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脑力激荡,它为什么不通?是哪个假设出了问题?这个‘意外’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我们从未想过的全新故事?”

        我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容错”的环境。我告诉他们,我的实验室,珍贵的不是那些昂贵的仪器,而是你们敢于试错的勇气。思维的跃迁,往往就诞生于一次次对“反常”的追问与探究中。当一个学生能拿着不理想的结果,却条理清晰地分析出三种可能的原因,并设计出下一步的验证方案时,我的喜悦远超于他得到一组漂亮的阳性数据。因为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研究者,正破茧而出。

      三、论文写作:用逻辑与优雅,讲述你的科学故事

         到了写作这一关,许多优秀的学生会再次陷入苦恼。他们会把论文写成一本枯燥的实验记录,充满了“我们做了A,然后做了B,得到了C”这样的流水账。

         这时,我会化身成一位“最苛刻的读者”和“最忠实的伙伴”。我说:“忘掉你是一个科学家,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讲故事的人。你的研究,就是一个完整的英雄之旅:这个世界存在一个什么问题(缘起)?前人是如何尝试解决的,但留下了什么遗憾(文献综述)?于是,你这位英雄,带着怎样的‘独门秘籍’(你的研究假设与创新点),踏上了征途(研究方法)?你一路上闯过了哪些关,发现了哪些宝藏和陷阱(结果)?最后,这些经历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讨论与结论)?”

         我们一起反复推敲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段落的首句,确保它们像路标一样,清晰地指引着读者。我告诉他们,语言要精准,但也要追求一种科学的优雅。图表不应只是数据的堆砌,而应是能够自己“说话”的艺术品。

         改稿的过程是痛苦的,常常需要来回五六轮。我会在他们的初稿上写满批注,有时甚至亲自重写一段,只为让他们感受两种表述方式的差异。但当他们最终拿着被期刊接受的邮件,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时,我总会说:“你看,你不仅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还完美地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它。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创造之乐。”

      四、为人做事:学问的根基,在于品格

        然而,在我心中,比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人做事的品格。我常常对学生们说:“在做学问之前,请先学会做人。你的学术道路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你为人的格局。”

        首先是诚信。 实验数据可以失败,但绝不能修饰;参考文献,必须心怀感激,严谨引用。

        其次是同理心与团队精神。 实验室是一个小家。我欣喜地看到,师兄师姐会手把手地教师弟师妹实验技术,大家在忙碌时会互相帮忙照看仪器,有人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我们共享成功,也分担忧愁。这种“我们是一起的”的感觉,是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未来的世界,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唯有合作,才能行稳致远。

         最后是责任感。 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所从事的环境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我们写的每一篇论文,申请的每一个专利,都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或职称,它或许就在为解决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贡献着微光。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与更大的社会价值相连时,他的内心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尾声:我们是彼此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回首这些年,我与我的学生们,与其说是师徒,不如说是一段生命旅程中相互滋养的伙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的活力、无畏的勇气和层出不穷的新想法,他们同样让我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

         培养研究生,更像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你提供阳光、雨露、土壤,适时地修剪枝叶,但无法替代他们成长。每一个孩子的绽放,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姿态。

         所以,致我所有正在奋斗和即将到来的研究生们:愿你们在这段或许艰辛的岁月里,不仅能收获知识与方法,更能锻造一颗强大、善良而充盈的内心。而我,何其有幸,能在这场伟大的成长中,陪你们走一程。实验室的灯,会一直为你们亮着。


    • 论文著作

      [1] Tongyi Yang, Genlin Liu, Yongchun Li, Simei Zhu, Ailan Zou, Jinliang Qi, Yang Yonghua.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Organic Acids Secreted by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Aoybean in Acid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48:971082012. (SCI一区)

      [2] Tongyi Yang, Yanwen Ding, Yu Zhu, Yongchun Li, Xiuqiang Wang, Rongwu Yang, Guihua Lu, Jinliang Qi, Yang Yonghua. Rhizosphere Bacteria Induced by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Soybeans in Acid Soil.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58 (6): 262–267, 2012 .(SCI三区)

      [3] Li Yongchun,Yang Tongyi(共同第一作者), Zhang Peipei, Zou Ailan, Peng Xin,Wang Lingling, Yang Rongwu, Qi Jinliang, Yang Yonghua*.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the diazotrophic community to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soybean genotypes in acidic soil.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53:76-85, 2012. (SCI三区)

      [4] Xingang Wang , Tongyi Yang(共同第一作者), Bing Lin , Yubin Tang. Effects of salinity on the performanc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proteins in an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system. Chemosphere, Volume 184, October 2017, 1241-1249. (Online)(SCI二区)

      [5] Jian Zhang, Tongyi Yang, Rong-Fang Li, et al.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fruit traits in mulberry species (Morus L.)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 2016, 91 (6) :1-11.(SCI四区)

      [6]  Rongjun Fang, Fengyao Wu, Ailan Zou1, Yu Zhu, Hua Zhao, Hu Zhao, Yonghui Liao, Ren-Jie Tang, Tongyi Yang, et al.Transgenic analysis reveals LeACS-1 a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ethylene-induced shikonin biosynthesis in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hairy roots.Plant Mol Biol 2016, 90:345–358.(SCI二区)

      [7]  Liu Xiaoyan, Nie Yu, Yang Hongxun, Sun Shengnan, Chen Yingying, Yang Tongyi, Lin, Shengling.Enhancement of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of graphene-SrWO4 nanocomposite.Solid State Sciences , 2016 , 55 :130-137. (SCI四区)

      [8]Hongxun Yang, Xiaoyan Liu, Shengnan Sun, Yu Nie, Huipeng Wu, Tongyi Yang, Shaojun Zheng, Shengling Lin.Green and facile synthesis of graphene nanosheets/K3PW12O40 nano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6, 78 :112-118. (SCI三区)

      [9] Hongxun Yang, Yang Wang, Yu Nie, Shengnan Sun, Tongyi Yang. Co3O4/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composite as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 with improved cycle performance and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6, 51(3): 315-322. (SCI三区)

      [10] 杨统一,曲静怡,赵卫国,李龙。桑树不同抗病性品种对根际土重金属、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蚕业科学, 201541( 2) : 0211-0217

      [11]   杨统一,高俊贤,刘琦,连梓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296607-611.

      [12]   芬,巢波,杨万红,张天浩,杨统一,唐玉斌。一株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抗性菌的筛选及抗性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17 , 11 (2) :1287-1292

      [13]   芬,巢波,杨统一,刘洋波,唐玉斌。土壤中一株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抗性菌的筛选及抗性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 , 30 (3) :303-308

      [14] 姜睿玲,杨统一,唐玉斌,陈芳艳,多环芳烃污染对桑园土壤微生物结构及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329),1655-1661.


    • 科研项目

      20196-2022.5 镇江市科技局项目:抗灰霉病功能微生物菌肥的创制及应用研究,已结题。

      2026.1-2029.12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吲哚信号分子介导群体感应调控连作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机制研究 ,主持人

      重金属Cu对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驱动机制研究(1401084B),主持人,结题

      盐胁迫下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生态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参与人,结题

      锌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诱导机制研究2014M551605,主持人,结题

      1. 重金属Zn对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驱动机制研究31400448,主持人,已结题;




    • 专利成果

      [1] 杨统一,杨芬。一株短小芽孢杆菌N2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201510688465.5

      [2] 杨统一,杨芬。泡囊短波单胞菌S3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201510689735.4

      [3] 宗兴,周全珍,周煜,史亚江,杨清,朱卫军,杨统一,夏安扣。新型雄性蚕虫草培育工艺及培养蚕虫草母种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15103833702

      [4] 王坚强,史亚江,赵卫国,杨统一,刘延鹏,夏安扣,滕健康,冯菊芳。果、叶两用桑品种选育及高效模式,中国发明专利,201510151801.2

      [5] 周煜,史亚江,杨清,朱卫军,王志华,杨统一,夏安扣。绿色蚕丝的桑蚕饲养技术,中国发明专利,201510345342.1

      [6] 杨永华,戚金亮,杨统一,李永春,刘玥,庞延军,董维,苏舒,王修强。一种植物根分泌物原位收集装置的应用;申请号:201110004588.4

      [7] 杨永华,戚金亮,李永春,杨统一,汤程贻,王焱,孔令如,黄惺祺,李爱倩。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申请号:201010614347.7

      [8] 杨统一。一种可溶性二氧化钛粉末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1736323

      [9] 王新刚,林兵,唐玉斌,陈芳艳,杨统一。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总蛋白的提取方法;申请号:2015100239337

      [10] 杨统一,顾昊晨,杨芬,唐玉斌,陈芳艳,王新刚一株泡囊短波单胞菌及其在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中的应用;申请号:201610609488.7

      [11] 杨统一杜文祥,杨芬,唐玉斌,陈芳艳,王新刚。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制备磁性微生物吸附剂中的应用;申请号:201610609603.0


    • 教学随笔

        踏上井冈山,暑气被海拔滤成清凉的山风。罗霄山脉的苍翠扑面而来,竹海翻涌着九十多年前的涛声。黄洋界炮声已杳,只剩一块沉默的礌石和一条蜿蜒向上的挑粮小道。


         山路在竹影间盘旋,青石板被岁月磨出光泽。我放慢脚步,耳边响起毛泽东那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豪情,此刻有了具象的依托。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这哪里是路?分明是一根坚韧的绳索,一头系着山间的红米饭、南瓜汤,一头系着天安门城楼上的宣言。

         站在黄洋界哨口,云雾在脚下奔涌。当年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退敌军,靠的不仅是战术,更是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西江月·井冈山》)的信念。这信念能教 “枯木朽株齐努力” ,能让竹钉成为利器,让山石化作雄兵。

         暮色四合时,山坳里的火炬突然亮起。点点星火在苍茫暮色中连成蜿蜒的光带——这景象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从文字变成了震撼的视觉寓言。那光不是表演,是信仰的隐喻:在最深的黑暗里,只要有一点火种不灭,就能终成燎原之势。

         下山时经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玻璃展柜里躺着毛泽东在八角楼写就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油灯昏暗,文稿上的字迹却力透纸背。我想起他后来在《沁园春·雪》中写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其实,真正的英雄不是为“娇江山”折腰的欣赏者,而是为“换新天”流血的奋斗者。

         回到课堂,面对年轻的眼睛,我总会想起那个夜晚的星火。当理论的阐述遇到障碍,我会吟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学生眼中闪过的光,让我看见新的“星火”正在点燃。

         这个暑假的井冈山,于我而言不是避暑,而是一场精神的“淬火”。站在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的今日井冈山,我更加明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每个前行者永恒的召唤。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这星火相传的信仰。那条挑粮小道,最终通向的不仅是山顶,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我们,都在这条路上。



         2025年10.18日上午,一则消息如寒流般袭来——杨振宁先生,那位以思想丈量宇宙的老人,永远地合上了他洞察微尘与浩渺的眼睛。我的笔陡然沉重,心中涌起的悲恸,不仅为物理学界陨落了一颗璀璨的北极星,更为我们的祖国失去了一位以毕生心血诠释“拳拳爱国”之深意的赤子。

         先生的一生,是一部用智慧与抉择写就的史诗。他的百年旅程,仿佛一道划破长空的光痕,清晰地分成了两段:一段是向西行,去探寻宇宙最幽深的奥秘;另一段,则是向东归,将毕生所学与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魂牵梦萦的故土。

         青年杨振宁,怀揣着对物理世界最本源规律的好奇与渴望,远渡重洋。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生一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石破天惊地颠覆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对称性观念,从而荣膺诺贝尔奖。那一刻,来自东方的智慧光芒,照亮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也照亮了无数华人学子的科学梦想。然而,他学术生涯的丰碑远不止于此。那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同他为现代物理学精心绘制的一张“神秘地图”,成为了构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指引着后来者探索物质终极结构的漫漫征途。那时的他,是世界物理学殿堂中一位昂然屹立的巨匠。

         但成就与声誉,从未磨灭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家国情怀。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他时常凝望东方,心系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他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穿针引线,不遗余力地为中美学术交流搭建桥梁,为封闭中的中国科学界,打开了一扇窥见世界前沿的窗。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这位早已誉满天下的老人,做出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回归。他不是去安享晚年,而是以耄耋之躯,重新出发。在清华园,他亲自授课,与青年学子促膝长谈,那睿智而温和的目光,曾激励过多少颗彷徨的科研心灵?他高瞻远瞩,为祖国基础学科的发展、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殚精竭虑,其思其行,皆着眼于民族科学事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从“落叶归根”到“归根展新枝”,杨振宁先生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先生的离去,留下了一片巨大的虚空,但也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遗愿”。这份遗愿,并非白纸黑字的遗嘱,而是贯穿于他晚年一言一行中的殷切期盼——他期盼着华夏大地能涌现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巨星,期盼着中国能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科学重镇。他生前最关注的,莫过于人才的培养。他曾犀利地指出,我们的教育在鼓励质疑、保护好奇心上尚有欠缺;他曾深情地呼吁,要给予年轻人“安静的书桌”和“仰望星空的自由”。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我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我们站立的三尺讲台,正是承接先生遗愿、培育未来英才的第一线。我们今日的课堂,不仅是在传授欧几里得的几何、牛顿的定律或杨振宁的规范场,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未竟之约”。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如先生所期望的那样,真正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索未知的火种?我们是否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为国家乃至人类福祉而求索的崇高理想?

         缅怀杨振宁先生,不能止于追思与泪水。最好的纪念,是行动。对于我,对于我的同仁,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而言,这行动便是:

      第一,我们要成为“点火者”,而非单纯的“灌输者”。 我们要竭力保护青年学子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敢挑战权威,哪怕那些问题听起来稚嫩甚至“离经叛道”。因为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一个不被常规束缚的追问。

      第二,我们要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为祖国科学发展而读书”的志气。 我们要将杨振宁先生等一代科学巨匠的爱国故事,融入我们的教学,让学生们明白,个人的成就只有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进程紧密相连,才能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芒。

      第三,我们要营造一片“安静”的学术土壤。 在浮躁之风时有侵袭的当下,我们更应坚守教育的本真,倡导沉潜严谨的学风,为那些可能“十年不鸣”的潜心研究者,提供一片能够自由生长、不畏失败的沃土。

        夜更深了,但我知道,此刻在祖国的无数实验室里,灯光依然亮着;在许多学子挑灯夜读的案头,梦想正在生长。杨振宁先生这盏引领了时代的思想明灯熄灭了,但他为我们点燃的火把,正握在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手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颗我们曾长久仰望的星辰沉落了,但它沉而未沉。它的光芒已化作漫天星火,散落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而我们,将高举这星火,在探索未知、强盛祖国的漫长征途上,坚定地走下去,直至迎来下一个破晓。

      这,便是我们与杨振宁先生的未竟之约,也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承诺。



         实验室的灯光,总在夜晚显得格外明亮。窗外是寂静的校园,窗内是我和几个还在忙碌的学生。看着他们时而凝神于屏幕上的数据,时而热烈地讨论着一个实验细节,我时常会想起他们刚入门时的青涩模样。时光荏苒,作为导师,我常常思考,除了课题与论文,我真正应该带给他们的,究竟是什么?这份育人之责,沉甸甸的,却也温暖无比。于是,提笔写下这些零散的思绪,关于文献阅读、研究思维、论文写作,更关于为人做事——这些我们共同跋涉的旅程。

      一、文献阅读:不只是“读”,而是“与先贤对话”

        新生入学,我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往往不是一头扎进实验室,而是扎进文献的海洋。我见过太多孩子,起初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时,眼里满是焦虑与迷茫。他们会问我:“老师,这篇论文我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在说什么。”

      这时,我总会告诉他们:“别急着‘啃’它,试着去‘对话’。想象你是一位侦探,文献是你的案卷。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背诵卷宗,而是通过它,去理解那位素未谋面的作者,当年遇到了一个怎样迷人的谜题?他又是如何抽丝剥茧,一步步设计出精巧的实验来解开它的?”

         我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文献地图”。从一篇高引的综述出发,像爬藤蔓一样,顺着参考文献去追溯思想的源头,再顺着被引记录去探寻发展的分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评判的眼光。我会问他们:“你觉得这篇文章最妙的设计在哪里?它的结论是否无懈可击?如果让你来继续这个工作,你的下一个实验会是什么?”

        慢慢地,我看到变化在他们身上发生。组会上的文献分享,从最初照本宣科的复述,变成了充满个人见解的批判与探讨。他们的眼神里,焦虑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发现新大陆般的亮光。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属于自己的远方了。

      二、研究思维:从“答题者”到“出题者”的蜕变

         我认为,研究生培养最核心的一环,是实现从“答题者”到“出题者”的蜕变。大学之前的教育,我们习惯于解答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但科研的前沿,是一片无人踏足的荒野,那里没有现成的路,更没有标准答案。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只告诉我‘是什么’,要让我相信你理解了‘为什么’,并启发我思考‘接下来会怎样’。” 当实验失败时,我不希望看到他们垂头丧气地交上一份失败记录。相反,我会和他们一起坐下来,把失败的数据仔细研究,笑着说:“看,我们发现了一条此路不通的路径!这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成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脑力激荡,它为什么不通?是哪个假设出了问题?这个‘意外’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我们从未想过的全新故事?”

        我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容错”的环境。我告诉他们,我的实验室,珍贵的不是那些昂贵的仪器,而是你们敢于试错的勇气。思维的跃迁,往往就诞生于一次次对“反常”的追问与探究中。当一个学生能拿着不理想的结果,却条理清晰地分析出三种可能的原因,并设计出下一步的验证方案时,我的喜悦远超于他得到一组漂亮的阳性数据。因为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研究者,正破茧而出。

      三、论文写作:用逻辑与优雅,讲述你的科学故事

         到了写作这一关,许多优秀的学生会再次陷入苦恼。他们会把论文写成一本枯燥的实验记录,充满了“我们做了A,然后做了B,得到了C”这样的流水账。

         这时,我会化身成一位“最苛刻的读者”和“最忠实的伙伴”。我说:“忘掉你是一个科学家,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讲故事的人。你的研究,就是一个完整的英雄之旅:这个世界存在一个什么问题(缘起)?前人是如何尝试解决的,但留下了什么遗憾(文献综述)?于是,你这位英雄,带着怎样的‘独门秘籍’(你的研究假设与创新点),踏上了征途(研究方法)?你一路上闯过了哪些关,发现了哪些宝藏和陷阱(结果)?最后,这些经历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讨论与结论)?”

         我们一起反复推敲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段落的首句,确保它们像路标一样,清晰地指引着读者。我告诉他们,语言要精准,但也要追求一种科学的优雅。图表不应只是数据的堆砌,而应是能够自己“说话”的艺术品。

         改稿的过程是痛苦的,常常需要来回五六轮。我会在他们的初稿上写满批注,有时甚至亲自重写一段,只为让他们感受两种表述方式的差异。但当他们最终拿着被期刊接受的邮件,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时,我总会说:“你看,你不仅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还完美地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它。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创造之乐。”

      四、为人做事:学问的根基,在于品格

        然而,在我心中,比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人做事的品格。我常常对学生们说:“在做学问之前,请先学会做人。你的学术道路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你为人的格局。”

        首先是诚信。 实验数据可以失败,但绝不能修饰;参考文献,必须心怀感激,严谨引用。

        其次是同理心与团队精神。 实验室是一个小家。我欣喜地看到,师兄师姐会手把手地教师弟师妹实验技术,大家在忙碌时会互相帮忙照看仪器,有人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我们共享成功,也分担忧愁。这种“我们是一起的”的感觉,是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未来的世界,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唯有合作,才能行稳致远。

         最后是责任感。 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所从事的环境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我们写的每一篇论文,申请的每一个专利,都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或职称,它或许就在为解决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贡献着微光。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与更大的社会价值相连时,他的内心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尾声:我们是彼此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回首这些年,我与我的学生们,与其说是师徒,不如说是一段生命旅程中相互滋养的伙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的活力、无畏的勇气和层出不穷的新想法,他们同样让我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

         培养研究生,更像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你提供阳光、雨露、土壤,适时地修剪枝叶,但无法替代他们成长。每一个孩子的绽放,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姿态。

         所以,致我所有正在奋斗和即将到来的研究生们:愿你们在这段或许艰辛的岁月里,不仅能收获知识与方法,更能锻造一颗强大、善良而充盈的内心。而我,何其有幸,能在这场伟大的成长中,陪你们走一程。实验室的灯,会一直为你们亮着。


    • 论文著作

      [1] Tongyi Yang, Genlin Liu, Yongchun Li, Simei Zhu, Ailan Zou, Jinliang Qi, Yang Yonghua.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Organic Acids Secreted by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Aoybean in Acid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48:971082012. (SCI一区)

      [2] Tongyi Yang, Yanwen Ding, Yu Zhu, Yongchun Li, Xiuqiang Wang, Rongwu Yang, Guihua Lu, Jinliang Qi, Yang Yonghua. Rhizosphere Bacteria Induced by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Soybeans in Acid Soil.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58 (6): 262–267, 2012 .(SCI三区)

      [3] Li Yongchun,Yang Tongyi(共同第一作者), Zhang Peipei, Zou Ailan, Peng Xin,Wang Lingling, Yang Rongwu, Qi Jinliang, Yang Yonghua*.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the diazotrophic community to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soybean genotypes in acidic soil.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53:76-85, 2012. (SCI三区)

      [4] Xingang Wang , Tongyi Yang(共同第一作者), Bing Lin , Yubin Tang. Effects of salinity on the performanc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proteins in an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system. Chemosphere, Volume 184, October 2017, 1241-1249. (Online)(SCI二区)

      [5] Jian Zhang, Tongyi Yang, Rong-Fang Li, et al.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fruit traits in mulberry species (Morus L.)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 2016, 91 (6) :1-11.(SCI四区)

      [6]  Rongjun Fang, Fengyao Wu, Ailan Zou1, Yu Zhu, Hua Zhao, Hu Zhao, Yonghui Liao, Ren-Jie Tang, Tongyi Yang, et al.Transgenic analysis reveals LeACS-1 a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ethylene-induced shikonin biosynthesis in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hairy roots.Plant Mol Biol 2016, 90:345–358.(SCI二区)

      [7]  Liu Xiaoyan, Nie Yu, Yang Hongxun, Sun Shengnan, Chen Yingying, Yang Tongyi, Lin, Shengling.Enhancement of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of graphene-SrWO4 nanocomposite.Solid State Sciences , 2016 , 55 :130-137. (SCI四区)

      [8]Hongxun Yang, Xiaoyan Liu, Shengnan Sun, Yu Nie, Huipeng Wu, Tongyi Yang, Shaojun Zheng, Shengling Lin.Green and facile synthesis of graphene nanosheets/K3PW12O40 nano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6, 78 :112-118. (SCI三区)

      [9] Hongxun Yang, Yang Wang, Yu Nie, Shengnan Sun, Tongyi Yang. Co3O4/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composite as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 with improved cycle performance and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6, 51(3): 315-322. (SCI三区)

      [10] 杨统一,曲静怡,赵卫国,李龙。桑树不同抗病性品种对根际土重金属、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蚕业科学, 201541( 2) : 0211-0217

      [11]   杨统一,高俊贤,刘琦,连梓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296607-611.

      [12]   芬,巢波,杨万红,张天浩,杨统一,唐玉斌。一株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抗性菌的筛选及抗性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17 , 11 (2) :1287-1292

      [13]   芬,巢波,杨统一,刘洋波,唐玉斌。土壤中一株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抗性菌的筛选及抗性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 , 30 (3) :303-308

      [14] 姜睿玲,杨统一,唐玉斌,陈芳艳,多环芳烃污染对桑园土壤微生物结构及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329),1655-1661.


    • 科研项目

      20196-2022.5 镇江市科技局项目:抗灰霉病功能微生物菌肥的创制及应用研究,已结题。

      2026.1-2029.12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吲哚信号分子介导群体感应调控连作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机制研究 ,主持人

      重金属Cu对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驱动机制研究(1401084B),主持人,结题

      盐胁迫下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生态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参与人,结题

      锌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诱导机制研究2014M551605,主持人,结题

      1. 重金属Zn对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驱动机制研究31400448,主持人,已结题;




    • 专利成果

      [1] 杨统一,杨芬。一株短小芽孢杆菌N2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201510688465.5

      [2] 杨统一,杨芬。泡囊短波单胞菌S3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201510689735.4

      [3] 宗兴,周全珍,周煜,史亚江,杨清,朱卫军,杨统一,夏安扣。新型雄性蚕虫草培育工艺及培养蚕虫草母种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15103833702

      [4] 王坚强,史亚江,赵卫国,杨统一,刘延鹏,夏安扣,滕健康,冯菊芳。果、叶两用桑品种选育及高效模式,中国发明专利,201510151801.2

      [5] 周煜,史亚江,杨清,朱卫军,王志华,杨统一,夏安扣。绿色蚕丝的桑蚕饲养技术,中国发明专利,201510345342.1

      [6] 杨永华,戚金亮,杨统一,李永春,刘玥,庞延军,董维,苏舒,王修强。一种植物根分泌物原位收集装置的应用;申请号:201110004588.4

      [7] 杨永华,戚金亮,李永春,杨统一,汤程贻,王焱,孔令如,黄惺祺,李爱倩。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申请号:201010614347.7

      [8] 杨统一。一种可溶性二氧化钛粉末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1736323

      [9] 王新刚,林兵,唐玉斌,陈芳艳,杨统一。一种好氧颗粒污泥总蛋白的提取方法;申请号:2015100239337

      [10] 杨统一,顾昊晨,杨芬,唐玉斌,陈芳艳,王新刚一株泡囊短波单胞菌及其在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吸附剂中的应用;申请号:201610609488.7

      [11] 杨统一杜文祥,杨芬,唐玉斌,陈芳艳,王新刚。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制备磁性微生物吸附剂中的应用;申请号:201610609603.0


    • 教学随笔

        踏上井冈山,暑气被海拔滤成清凉的山风。罗霄山脉的苍翠扑面而来,竹海翻涌着九十多年前的涛声。黄洋界炮声已杳,只剩一块沉默的礌石和一条蜿蜒向上的挑粮小道。


         山路在竹影间盘旋,青石板被岁月磨出光泽。我放慢脚步,耳边响起毛泽东那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豪情,此刻有了具象的依托。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这哪里是路?分明是一根坚韧的绳索,一头系着山间的红米饭、南瓜汤,一头系着天安门城楼上的宣言。

         站在黄洋界哨口,云雾在脚下奔涌。当年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退敌军,靠的不仅是战术,更是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西江月·井冈山》)的信念。这信念能教 “枯木朽株齐努力” ,能让竹钉成为利器,让山石化作雄兵。

         暮色四合时,山坳里的火炬突然亮起。点点星火在苍茫暮色中连成蜿蜒的光带——这景象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从文字变成了震撼的视觉寓言。那光不是表演,是信仰的隐喻:在最深的黑暗里,只要有一点火种不灭,就能终成燎原之势。

         下山时经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玻璃展柜里躺着毛泽东在八角楼写就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油灯昏暗,文稿上的字迹却力透纸背。我想起他后来在《沁园春·雪》中写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其实,真正的英雄不是为“娇江山”折腰的欣赏者,而是为“换新天”流血的奋斗者。

         回到课堂,面对年轻的眼睛,我总会想起那个夜晚的星火。当理论的阐述遇到障碍,我会吟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学生眼中闪过的光,让我看见新的“星火”正在点燃。

         这个暑假的井冈山,于我而言不是避暑,而是一场精神的“淬火”。站在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的今日井冈山,我更加明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每个前行者永恒的召唤。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这星火相传的信仰。那条挑粮小道,最终通向的不仅是山顶,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我们,都在这条路上。



         2025年10.18日上午,一则消息如寒流般袭来——杨振宁先生,那位以思想丈量宇宙的老人,永远地合上了他洞察微尘与浩渺的眼睛。我的笔陡然沉重,心中涌起的悲恸,不仅为物理学界陨落了一颗璀璨的北极星,更为我们的祖国失去了一位以毕生心血诠释“拳拳爱国”之深意的赤子。

         先生的一生,是一部用智慧与抉择写就的史诗。他的百年旅程,仿佛一道划破长空的光痕,清晰地分成了两段:一段是向西行,去探寻宇宙最幽深的奥秘;另一段,则是向东归,将毕生所学与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魂牵梦萦的故土。

         青年杨振宁,怀揣着对物理世界最本源规律的好奇与渴望,远渡重洋。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生一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石破天惊地颠覆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对称性观念,从而荣膺诺贝尔奖。那一刻,来自东方的智慧光芒,照亮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也照亮了无数华人学子的科学梦想。然而,他学术生涯的丰碑远不止于此。那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同他为现代物理学精心绘制的一张“神秘地图”,成为了构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指引着后来者探索物质终极结构的漫漫征途。那时的他,是世界物理学殿堂中一位昂然屹立的巨匠。

         但成就与声誉,从未磨灭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家国情怀。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他时常凝望东方,心系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他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穿针引线,不遗余力地为中美学术交流搭建桥梁,为封闭中的中国科学界,打开了一扇窥见世界前沿的窗。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这位早已誉满天下的老人,做出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回归。他不是去安享晚年,而是以耄耋之躯,重新出发。在清华园,他亲自授课,与青年学子促膝长谈,那睿智而温和的目光,曾激励过多少颗彷徨的科研心灵?他高瞻远瞩,为祖国基础学科的发展、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殚精竭虑,其思其行,皆着眼于民族科学事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从“落叶归根”到“归根展新枝”,杨振宁先生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先生的离去,留下了一片巨大的虚空,但也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遗愿”。这份遗愿,并非白纸黑字的遗嘱,而是贯穿于他晚年一言一行中的殷切期盼——他期盼着华夏大地能涌现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巨星,期盼着中国能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科学重镇。他生前最关注的,莫过于人才的培养。他曾犀利地指出,我们的教育在鼓励质疑、保护好奇心上尚有欠缺;他曾深情地呼吁,要给予年轻人“安静的书桌”和“仰望星空的自由”。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我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我们站立的三尺讲台,正是承接先生遗愿、培育未来英才的第一线。我们今日的课堂,不仅是在传授欧几里得的几何、牛顿的定律或杨振宁的规范场,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未竟之约”。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如先生所期望的那样,真正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索未知的火种?我们是否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为国家乃至人类福祉而求索的崇高理想?

         缅怀杨振宁先生,不能止于追思与泪水。最好的纪念,是行动。对于我,对于我的同仁,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而言,这行动便是:

      第一,我们要成为“点火者”,而非单纯的“灌输者”。 我们要竭力保护青年学子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敢挑战权威,哪怕那些问题听起来稚嫩甚至“离经叛道”。因为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一个不被常规束缚的追问。

      第二,我们要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为祖国科学发展而读书”的志气。 我们要将杨振宁先生等一代科学巨匠的爱国故事,融入我们的教学,让学生们明白,个人的成就只有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进程紧密相连,才能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芒。

      第三,我们要营造一片“安静”的学术土壤。 在浮躁之风时有侵袭的当下,我们更应坚守教育的本真,倡导沉潜严谨的学风,为那些可能“十年不鸣”的潜心研究者,提供一片能够自由生长、不畏失败的沃土。

        夜更深了,但我知道,此刻在祖国的无数实验室里,灯光依然亮着;在许多学子挑灯夜读的案头,梦想正在生长。杨振宁先生这盏引领了时代的思想明灯熄灭了,但他为我们点燃的火把,正握在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手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颗我们曾长久仰望的星辰沉落了,但它沉而未沉。它的光芒已化作漫天星火,散落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而我们,将高举这星火,在探索未知、强盛祖国的漫长征途上,坚定地走下去,直至迎来下一个破晓。

      这,便是我们与杨振宁先生的未竟之约,也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承诺。



         实验室的灯光,总在夜晚显得格外明亮。窗外是寂静的校园,窗内是我和几个还在忙碌的学生。看着他们时而凝神于屏幕上的数据,时而热烈地讨论着一个实验细节,我时常会想起他们刚入门时的青涩模样。时光荏苒,作为导师,我常常思考,除了课题与论文,我真正应该带给他们的,究竟是什么?这份育人之责,沉甸甸的,却也温暖无比。于是,提笔写下这些零散的思绪,关于文献阅读、研究思维、论文写作,更关于为人做事——这些我们共同跋涉的旅程。

      一、文献阅读:不只是“读”,而是“与先贤对话”

        新生入学,我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往往不是一头扎进实验室,而是扎进文献的海洋。我见过太多孩子,起初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时,眼里满是焦虑与迷茫。他们会问我:“老师,这篇论文我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在说什么。”

      这时,我总会告诉他们:“别急着‘啃’它,试着去‘对话’。想象你是一位侦探,文献是你的案卷。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背诵卷宗,而是通过它,去理解那位素未谋面的作者,当年遇到了一个怎样迷人的谜题?他又是如何抽丝剥茧,一步步设计出精巧的实验来解开它的?”

         我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文献地图”。从一篇高引的综述出发,像爬藤蔓一样,顺着参考文献去追溯思想的源头,再顺着被引记录去探寻发展的分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评判的眼光。我会问他们:“你觉得这篇文章最妙的设计在哪里?它的结论是否无懈可击?如果让你来继续这个工作,你的下一个实验会是什么?”

        慢慢地,我看到变化在他们身上发生。组会上的文献分享,从最初照本宣科的复述,变成了充满个人见解的批判与探讨。他们的眼神里,焦虑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发现新大陆般的亮光。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属于自己的远方了。

      二、研究思维:从“答题者”到“出题者”的蜕变

         我认为,研究生培养最核心的一环,是实现从“答题者”到“出题者”的蜕变。大学之前的教育,我们习惯于解答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但科研的前沿,是一片无人踏足的荒野,那里没有现成的路,更没有标准答案。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只告诉我‘是什么’,要让我相信你理解了‘为什么’,并启发我思考‘接下来会怎样’。” 当实验失败时,我不希望看到他们垂头丧气地交上一份失败记录。相反,我会和他们一起坐下来,把失败的数据仔细研究,笑着说:“看,我们发现了一条此路不通的路径!这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成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脑力激荡,它为什么不通?是哪个假设出了问题?这个‘意外’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我们从未想过的全新故事?”

        我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容错”的环境。我告诉他们,我的实验室,珍贵的不是那些昂贵的仪器,而是你们敢于试错的勇气。思维的跃迁,往往就诞生于一次次对“反常”的追问与探究中。当一个学生能拿着不理想的结果,却条理清晰地分析出三种可能的原因,并设计出下一步的验证方案时,我的喜悦远超于他得到一组漂亮的阳性数据。因为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研究者,正破茧而出。

      三、论文写作:用逻辑与优雅,讲述你的科学故事

         到了写作这一关,许多优秀的学生会再次陷入苦恼。他们会把论文写成一本枯燥的实验记录,充满了“我们做了A,然后做了B,得到了C”这样的流水账。

         这时,我会化身成一位“最苛刻的读者”和“最忠实的伙伴”。我说:“忘掉你是一个科学家,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讲故事的人。你的研究,就是一个完整的英雄之旅:这个世界存在一个什么问题(缘起)?前人是如何尝试解决的,但留下了什么遗憾(文献综述)?于是,你这位英雄,带着怎样的‘独门秘籍’(你的研究假设与创新点),踏上了征途(研究方法)?你一路上闯过了哪些关,发现了哪些宝藏和陷阱(结果)?最后,这些经历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讨论与结论)?”

         我们一起反复推敲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段落的首句,确保它们像路标一样,清晰地指引着读者。我告诉他们,语言要精准,但也要追求一种科学的优雅。图表不应只是数据的堆砌,而应是能够自己“说话”的艺术品。

         改稿的过程是痛苦的,常常需要来回五六轮。我会在他们的初稿上写满批注,有时甚至亲自重写一段,只为让他们感受两种表述方式的差异。但当他们最终拿着被期刊接受的邮件,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时,我总会说:“你看,你不仅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还完美地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它。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创造之乐。”

      四、为人做事:学问的根基,在于品格

        然而,在我心中,比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人做事的品格。我常常对学生们说:“在做学问之前,请先学会做人。你的学术道路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你为人的格局。”

        首先是诚信。 实验数据可以失败,但绝不能修饰;参考文献,必须心怀感激,严谨引用。

        其次是同理心与团队精神。 实验室是一个小家。我欣喜地看到,师兄师姐会手把手地教师弟师妹实验技术,大家在忙碌时会互相帮忙照看仪器,有人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我们共享成功,也分担忧愁。这种“我们是一起的”的感觉,是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未来的世界,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唯有合作,才能行稳致远。

         最后是责任感。 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所从事的环境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我们写的每一篇论文,申请的每一个专利,都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或职称,它或许就在为解决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贡献着微光。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与更大的社会价值相连时,他的内心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尾声:我们是彼此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回首这些年,我与我的学生们,与其说是师徒,不如说是一段生命旅程中相互滋养的伙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的活力、无畏的勇气和层出不穷的新想法,他们同样让我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

         培养研究生,更像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你提供阳光、雨露、土壤,适时地修剪枝叶,但无法替代他们成长。每一个孩子的绽放,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姿态。

         所以,致我所有正在奋斗和即将到来的研究生们:愿你们在这段或许艰辛的岁月里,不仅能收获知识与方法,更能锻造一颗强大、善良而充盈的内心。而我,何其有幸,能在这场伟大的成长中,陪你们走一程。实验室的灯,会一直为你们亮着。


    • 论文著作

      [1] Tongyi Yang, Genlin Liu, Yongchun Li, Simei Zhu, Ailan Zou, Jinliang Qi, Yang Yonghua.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Organic Acids Secreted by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Aoybean in Acid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48:971082012. (SCI一区)

      [2] Tongyi Yang, Yanwen Ding, Yu Zhu, Yongchun Li, Xiuqiang Wang, Rongwu Yang, Guihua Lu, Jinliang Qi, Yang Yonghua. Rhizosphere Bacteria Induced by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Soybeans in Acid Soil.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58 (6): 262–267, 2012 .(SCI三区)

      [3] Li Yongchun,Yang Tongyi(共同第一作者), Zhang Peipei, Zou Ailan, Peng Xin,Wang Lingling, Yang Rongwu, Qi Jinliang, Yang Yonghua*.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the diazotrophic community to aluminum-tolerant and aluminum-sensitive soybean genotypes in acidic soil.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53:76-85, 2012. (SCI三区)

      [4] Xingang Wang , Tongyi Yang(共同第一作者), Bing Lin , Yubin Tang. Effects of salinity on the performanc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proteins in an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system. Chemosphere, Volume 184, October 2017, 1241-1249. (Online)(SCI二区)

      [5] Jian Zhang, Tongyi Yang, Rong-Fang Li, et al.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fruit traits in mulberry species (Morus L.)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 2016, 91 (6) :1-11.(SCI四区)

      [6]  Rongjun Fang, Fengyao Wu, Ailan Zou1, Yu Zhu, Hua Zhao, Hu Zhao, Yonghui Liao, Ren-Jie Tang, Tongyi Yang, et al.Transgenic analysis reveals LeACS-1 a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ethylene-induced shikonin biosynthesis in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hairy roots.Plant Mol Biol 2016, 90:345–358.(SCI二区)

      [7]  Liu Xiaoyan, Nie Yu, Yang Hongxun, Sun Shengnan, Chen Yingying, Yang Tongyi, Lin, Shengling.Enhancement of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of graphene-SrWO4 nanocomposite.Solid State Sciences , 2016 , 55 :130-137. (SCI四区)

      [8]Hongxun Yang, Xiaoyan Liu, Shengnan Sun, Yu Nie, Huipeng Wu, Tongyi Yang, Shaojun Zheng, Shengling Lin.Green and facile synthesis of graphene nanosheets/K3PW12O40 nano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6, 78 :112-118. (SCI三区)

      [9] Hongxun Yang, Yang Wang, Yu Nie, Shengnan Sun, Tongyi Yang. Co3O4/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composite as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 with improved cycle performance and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6, 51(3): 315-322. (SCI三区)

      [10] 杨统一,曲静怡,赵卫国,李龙。桑树不同抗病性品种对根际土重金属、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蚕业科学, 201541( 2) : 0211-0217

      [11]   杨统一,高俊贤,刘琦,连梓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296607-611.

      [12]   芬,巢波,杨万红,张天浩,杨统一,唐玉斌。一株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抗性菌的筛选及抗性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17 , 11 (2) :1287-1292

      [13]   芬,巢波,杨统一,刘洋波,唐玉斌。土壤中一株抗生素和重金属交叉抗性菌的筛选及抗性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 , 30 (3) :303-308

      [14] 姜睿玲,杨统一,唐玉斌,陈芳艳,多环芳烃污染对桑园土壤微生物结构及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329),1655-1661.


  • 理学博士, 2007.09.2011.07.,南京大学(生物学 专业)

    理学硕士, 2004.092007.07,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 专业)

    大学, 1999.092002.07,商丘师范学院(生物 专业)


  • 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2)《环境经济学

    3)《环境生态学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